汉朝的重要着作《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古代史学领域中的一部巨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汉书》的详细阐述:
一、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介绍: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班彪的长子,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班固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史学志向,还致力于编纂《汉书》,以接续《史记》未竟的事业。
成书背景:在班固之前,《史记》虽然是一部伟大的通史,但只写到了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对于西汉后期的历史并未涉及。
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史记》编写续篇,但班固的父亲班彪对这些续篇并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观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班彪死后,班固决心继承父业,继续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在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后,班固终于在建初年中基本完成了《汉书》的编纂工作。
二、内容概述
结构体系:《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