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觉醒之火

在民国的一座幽静的庭院内,张自正坐在一张老旧的藤椅上,他的目光穿过庭院中那棵苍劲的松树,望向远方。他的身体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挺拔,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85岁的他,虽然身体日渐衰弱,但眼神依旧锐利,心中依旧燃烧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

“光绪帝和明治这两个家伙,虽然年龄比我小,却走在了我前面。”张自正轻声自语,他的嘴角勾起一丝苦笑。他记得明治天皇,那个曾经引领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帝王,1912年因糖尿病去世的消息,让他感到了一丝荒谬。在这个时代,即使是帝王,也难逃病魔的侵袭。

张自正的思绪飘回到了印度,那个遥远的国度。他听说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消息,虽然失败了,但那股反抗的精神却让他感到了震撼。

“天下大事要来了,恐怕会波及整个世界。”张自正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他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而他,虽然已经老去,但仍然希望能够见证这个变化。

在民国的首都,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进行。达官贵人们穿着华丽的服饰,举杯畅饮,仿佛外面的世界与他们无关。但在宴会的一角,一位年轻的政治家正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张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眼光依旧独到。”这位年轻的政治家低声对他的同伴说,“印度的起义,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在这个时代,民国虽然在科技和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国内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依旧重重。张自正的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民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张自正的书房里,他独自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支笔,却迟迟未能落下。他的心中有太多的话想要说,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那些辉煌的时刻,那些艰难的抉择,如今都已成为了过去。

“我已经老了,彻底老了。”张自正叹息着,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他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世界将由新一代的人来塑造。

1935 年,54 岁的鲁迅静静地坐在北京的四合院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手中拿着一份报纸,目光紧紧地盯着上面的新闻——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印度沦为德国殖民地。

鲁迅的心中涌起一团火,那是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与悲愤之火。他想起自己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觉醒而奋斗,而如今,远在万里之外的印度,也在进行着同样艰难的抗争。

他站起身来,在院子里缓缓踱步。微风拂过,吹起他的衣角。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仿佛在思考着如何用自己的笔,去唤醒更多的人,让他们看到世界上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苦难,从而更加珍惜和努力争取自己国家的独立与自由。

鲁迅回到书桌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行刚劲有力的文字。他要用自己的文章,为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发声,激励更多的人勇敢地站起来,反抗压迫。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鲁迅知道,自己的使命不仅仅是为了中国,更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他愿以自己的笔为武器,点燃那希望之火,让正义与自由的光芒照亮每一个黑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