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杏榜张榜后,周晓便和李科、曹峰都待在院子里没有出门。
其他中了贡士的士子们也没有召集诗会、酒宴,纷纷在抓紧时间练习策问。
尽管殿试在绝大部分时候是不会黜落士子的,除非士子的策问犯了忌讳或干脆交白卷。不过殿试的最后排名和会试还是有所区别的,不是说会试的会元就一定是殿试的状元,只能说默认的潜规则是会元的殿试问策卷是一定会成为前十名的试卷交由皇帝最后排名的。
但是这次李科几乎被大家认定是不会拿到状元的,因为大圣朝自开科取士以来,状元从来没有给过豪门或世家出来的士子。
“科弟,你不觉得委屈么?”周晓见李科这几日都心态平和地练习策问,于是忍不住问道。
“我还以为周兄会早几日就问这个问题了。”李科平静地回答道,“从我进学之后,我就知道我此生与状元无缘。不过我并不怨恨旁人,因为我比起周兄你们来说已经太幸运了。我见过很多人进学连一本官版书或钦定书都没有,练字也只能用水在石板上写写画画。他们这样都能和在同个考场一较高低,我觉得我才是胜之不武的那个。”
“科弟好气魄!”周晓由衷地赞叹道。
“但我还可以拿探花啊!”李科此时咧嘴笑道,“我大圣朝素来有选神童或少年为探花的风气,看来本届应该非我莫属了。”
周晓撇了撇嘴,然后道:“是极,科弟可是我大圣朝年纪最小的会元,他日定会青史留名的!”
在官场上,年纪轻虽然是劣势但更是优势。如果李科未来入仕,只要不犯大错误,不管是他的上官还是皇帝都不会太苛责。而且李科的年龄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去累积经验,甚至可以说是去熬死他的对手们。
“科弟,你这几篇策问都太激进了。”此时一直在帮忙看策问的曹峰忽然插话道,“不管是内阁的诸位大人还是圣上,这些年都是以稳健为主。”
殿试阅卷是由内阁的大学士和学士们先阅一遍,然后再由首辅将挑选出来的十份最好的策问连同内阁拟定的十名以后的排名交给皇帝。
李攸会从这十份试卷里排出前十名,并确定内阁拟定的其他名次没有问题。当然,李攸也可以要求查看其他人的策问,或将内阁拟定的排名的全部推翻。只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极低,李攸当政的历史上也只有一次而已。
正因为是如此阅卷流程,周晓等人的策问想送到李攸面前就要先过内阁这关,所以策问的风格就要符合内阁的需要。随着李攸垂垂老矣,内阁的进取心显然也被消耗殆尽了。
不管是李攸还是内阁,最近几年的政策就是“不折腾”。甚至面对西戎和北狄的叩关,李攸和内阁也是严令西北军和北军不要升高冲突。若是早十年,只怕是李攸早就准备全国动员去讨伐了。
李科虽然不乐意,但也晓得自己表兄的话没有错。若是自己身为堂堂会元而在殿试翻车的话,那就真的要在史书上遗臭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