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不能说其他的说法都是错的,要知道大多数的学者可都是认为滇池其实按照地理环境的因素而取名更为可信一些。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曾记载: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
《滇池地区历史地理》记载:古老羌族的文化传统是“屈肢葬”及火葬。但经过发掘考证,发现“屈肢葬”仅有一具,其余均为“仰身葬”,火葬的遗迹没有发现和报道。
这证明了先秦、两汉时期滇池地区的居民与将军庄蹻所带来的氏族关系不大。
世所公认的彝族先民——“昆明人”,最早来到滇池地区是在东汉之后。
西汉的《史记》说:“楚威王时,将军庄蹻……至滇池”,然而这时候“滇池”的地名就已经载入史册。
与此同时,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提过:“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如倒流,故曰滇池。”
所以“水系颠倒说”,还是相对比较可信的。
而说起这些黄河湖海,永远离不开的就是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
20世纪60年代的滇池水质为2类,这说明那时候的滇池水还是非常干净的。
可惜到了20世纪90年代,滇池的水质在一年年的推延下进一步恶化,直接变成了5类。
20世纪50年代,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丰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
到70年代末期,植被面积不到20%。海菜花群落为滇池的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但是在70年代海菜花却已寥寥无几。
到了今天,海菜花已被水葫芦取代,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水质的污染,生物群种结构也产生了不良演变。滇池原有鱼类23种,其中土着鱼15种,现在土着鱼只剩下4种了。
可能水下的变化普通人看不见,但总有一些默默无闻的环境保护人士在长期关注,也有国家在努力治理。
21世纪初,滇池开始了治理保护工作,水质也逐渐有所提升。
滇池很大,所以在滇池游玩的最佳方式其实是自驾。
虽然两人没开车来,但是并不影响两人租上一个小电车。
毕竟小毛驴不能遮风挡雨,而纯电动的小电车确实是要便利多了。
骆成言租了一辆空间比较大的电动车,两人拿上了要带的吃的,水杯,一人一件外套以及王安安的那些摄影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