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卖完了,有些价格低些,不过都卖出去了,也放心多了。”
他想,等熬过这阵子,过一阵子,山里野物也多了,到时候什么野草菌菇各种都有,家里想要过饱腹的日子就更容易了。
夜里,秦秋月又问了他,“对了,咱们要不选个日子,去城里头瞧瞧吧,正好把那块金疙瘩带去。”
这么大块金疙瘩,这般拿在手上,还不如花销了去的好,给孩子们吃好点,长肉长高点。
“而且,咱们有了钱,我想送两个大的去镇子上读学,听说今年读学的孩子,比去年少半两银子,咱们把这金疙瘩换了银子,这两个孩子也不愁了。”
乡村里头,大部分人都没上过学,就算有,也不过是跟着村里的一些老夫子简单的学习一些字。
他们家两个大的算好,以前村里有个老秀才,当时他还在世的时候,他办了个学,教村里的孩子。
说是老秀才,其实对方没考过秀才,而是以前家里有点钱银,放他在镇子上的私塾上读过几年学,而他学的也不差,知识懂得多,大家便称呼一句秀才,后来他年纪大些,就成了老秀才。
那时候,他在村子里教学孩子,邻村的不少孩子都过来,收的学费也不贵,就一二百铜钱,要是穷些的,他也会少收点。
可惜,他教了几年,身子不行了,就去世了。
他这一去世,村子里头的孩子,也没地方上学去。
毕竟,镇上那些私塾,都是地主有钱人家办的,一年学,都要二两银子,这还不包括笔墨纸张。
普通人家一年到头,花销也就二三两银子,哪里供的起孩子上学去啊?
老秀才的去世,对村子的孩子来说,是个噩耗。
秦秋月深知,如今这世道,还是要有点文化知识才好,不说让孩子以后科考上进,懂多几个字,也比他人好。
而且,她这些个孩子,爱学习,也学的好。
周建文深知这些,听妻子这么说,连忙点了点头,“好,那过两天安排去吧!早去早安心,到时候有了钱,把大康二健送去读学,学了知识,也能带弟弟妹妹学习学习,往后,等咱们钱多点,还可以全部送去。”
秦秋月就知道丈夫会同意,感动的点点头,“好,都去,咱们满满也要去,姑娘家家也能上学的。”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现在镇上的私塾也有收姑娘的,虽少,但也不是没有。”
夫妻俩商量这些事情,商量了许久,确定两天后动身城里,这才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