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洪武二百七十八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645年,南京和杭州相继被清军攻占,弘光帝朱由崧和监国朱常淓都落入了清军之手。面对这种局势,一些不甘心向清军投降的南明大臣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包括钱肃乐、张煌言、郑遵谦、张国维等人,决定迎接朱以海担任监国。

在绍兴,朱以海正式成为监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们还颁布了监国鲁元年的大统历,以此来象征新的统治时期的开始。这个举动表明他们不承认唐王朱聿键的隆武年号,而是坚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和政治主张。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唐王朱聿键是依靠郑芝龙和郑逵鸿等福建海盗的支持才得以登基称帝的。而他们这些来自浙东舟山的人,自大明建立之初就在海上与福建人明争暗斗,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即使只是为了给对方制造麻烦,他们也要推举出一个鲁王朱以海来与刚刚改元为隆武帝的朱聿键对抗。

当然,他们也清楚现在还不是彻底翻脸的时候,所以朱以海并没有直接称帝,而是像之前的福王朱常淓一样选择了监国的称号。但实际上,他所拥有的权力与皇帝并无二致。对于隆武帝朱聿键发来的旨意,他们一概不予理会。】

******

“唉,子孙不孝啊!都到了这个时候,还要争一个虚名,真是......”老朱痛心疾首地长叹一声,对子孙后代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无法理解后人为何如此愚蠢,竟在国家存亡之际,还执着于争夺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或监国的名号。

“别说还有一个江南半壁江山 ,就算只剩下一个县城,也绝不能退让!”嘉靖帝坚定地说道,他深知皇位的重要性和责任。作为曾经经历过皇室正统之争的人,他更能理解未来侄孙们的艰难抉择。

*****

【当然除了朱以海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二字王也宣布成为监国,这样与隆武帝同时并立的就有了三个监国。

话说这益王朱慈炲,乃是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后裔。其生父原本唤作朱由校,不巧竟与那天启帝重名,无奈之下只得更名为朱由本。

当弘光政权轰然崩塌之际,镇守抚州的朱慈炲得到了手下众人的拥戴,遂称监国之位,并着手委任了一众中央官员以及地方官吏。然而,朱慈炲此人并无多少治国理政、统兵驭将的经验,军队大权实质上皆掌握在保宁王朱恭棆手中。

可叹这保宁王暗中早已向清朝投诚。待到李成栋率领清军进击江西时,这保宁王充当内应,无情地背叛了监国益王,最终导致益王的监国政权土崩瓦解。所幸益王本人侥幸被赵怀民搭救而出,此后为躲避风头,避免招来杀身之祸,益阳王毅然决然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百战

还有一位不仅自称监国,而且连年号都给恢复成了洪武二百七十八年,他就是大明朝唯一不是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代的靖江王朱亨嘉。

若仅从其名号来看,朱亨嘉便和众多明朝的藩王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同之处。通常情况下,明朝宗室子弟的名字里往往都会嵌入像金、木、水、火、土这类的元素,然而,朱亨嘉的姓名却全然不见这些常见元素的踪影。这究竟是为何呢?原来啊,个中原因就在于他并非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血亲后代,而是源自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那一脉的后裔。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时期,这种血缘关系上的细微差别可能会对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同属朱氏皇族,但因为不是直接传承自朱元璋的血脉,所以依循皇位传承之序,若想让朱亨嘉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除非明太祖朱元璋的所有子孙皆已离世,如此才有可能轮至他来继承大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亨嘉竟是个野心勃勃之人。

弘光帝沦为清军俘虏的消息直到同年七月,它才辗转抵达遥远的广西。此时名叫朱亨嘉的这一代靖江王听闻弘光帝被俘的消息后,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狂喜——他认为自己称帝时机终于来临了!于是乎,就在八月初三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朱亨嘉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只见他身着一袭璀璨夺目的黄袍,威风凛凛地端坐在宫殿的南端宝座之上,堂而皇之地自称为监国。

不仅如此,他还大笔一挥,将广西的省会桂林改名为西京,仿佛要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帝国。更让人咋舌的是,他竟然决定采用洪武 278 年作为纪年方式,其用意不言而喻:他想要废除自朱元璋之后所有明朝皇帝的帝号,让洪武年号成为历史上使用时间最久的年号。就这样,朱亨嘉怀揣着勃勃野心,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艰险的称帝之路……

朱亨嘉在自行称帝之后,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广西这个地方实在太过狭小,无论是兵马数量还是钱粮储备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如果仅仅依靠此地来防守,恐怕很难抵御来自各方势力的攻击。经过深思熟虑,朱亨嘉立下雄心壮志,决心挥师南下广东。他计划首先抵达肇庆,并与两广地区的官员们共同商议接下来的行动方针,以便观察天下局势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自己谋取一份可以长久坚守的资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