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禹立夏国

烘炉记 一棹碧涛 2170 字 2个月前

上古时期,华夏大地部落林立,黄帝的后代在长期的争战中,逐渐形成了以尧、舜、禹为领袖的北方部落联盟。他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和奴隶,与南方的苗蛮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尤以与三苗部落的冲突最为频繁和激烈。

尧统治的时代,北方部落联盟日渐强大,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尧率领部落勇士在丹水与三苗部落展开激战。丹水河畔,杀声震天,血水染红了河流。最终,尧的部落取得了胜利,但顽强的三苗并未屈服,他们在失败中蛰伏,等待着反击的时机。

舜即位后,面对三苗的威胁,决心彻底消除隐患。他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三苗,一路南进,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然而,三苗部落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抵抗意志,让舜的军队陷入了苦战。每次战斗都异常惨烈,双方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时间流转,禹接过了领导北方部落联盟的重任。此时,三苗地区突发大地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这场灾难让三苗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混乱,部分族人开始质疑首领的领导能力,部落的凝聚力急剧下降。

禹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绝佳时机,他决定发动对三苗的决定性一战。在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上,禹站在高台之上,面对着士气高昂的将士,大声说道:“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此次出征,只许胜,不许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风中回荡,激起了将士们的斗志。

禹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一路上,旌旗蔽日,刀枪林立。当他们抵达三苗的领地时,三苗部落也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战斗的号角吹响,双方的士兵像潮水般涌向对方。禹身先士卒,手持巨斧,在敌阵中奋力砍杀。他的勇猛激励着每一个战士,大家都舍生忘死,奋勇杀敌。

战场上,飞箭如雨,喊杀声震耳欲聋。禹的军队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逐渐占据了上风。但三苗部落的战士也毫不退缩,他们用生命扞卫着自己的家园和尊严。

就在战斗陷入胶着之际,天空突然雷电交加。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雷鸣。在这混乱的瞬间,一支利箭破空而来,不偏不倚,射中了三苗的领袖。领袖轰然倒下,三苗的战士们看到这一幕,心中的希望瞬间破灭,士气大挫,阵脚大乱。

禹抓住时机,指挥军队发起了最后的冲锋。三苗的防线彻底崩溃,士兵们四散奔逃,犹如溃败的蚁群。

禹征三苗的战争最终以北方部落联盟的胜利而告终。这场胜利,让北方部落联盟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也为华夏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禹感到轻松。他看着战场上的尸横遍野,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明白,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的荣耀,更是无尽的伤痛和损失。

三苗部落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但他们的一部分遗裔仍然留在了江汉地区。禹下令,对这些遗裔要以宽容和友善相待,让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繁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苗的遗裔逐渐融入了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他们带来的独特文化和技艺,也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内涵。

舜帝在南巡途中不幸逝世。天下举丧,大禹怀着沉痛的心情为舜帝治丧。三年的守丧期结束后,大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他将天子之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他觉得商均是舜帝之子,理应有继承大统的权利。

但天下的诸侯民心所向,皆离开商均,纷纷前往阳城朝见大禹。他们深知大禹的仁德和功绩,认定他才是能够带领天下走向繁荣昌盛的明主。

黄帝历542年,阳城之中,诸侯云集,齐声恳请大禹顺应民心,即王位,领天下。大禹推脱不过,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王位,立国号为夏。改黄帝历为华夏历。

华夏历542年,禹王元年,夏朝建立。

立国之后,大禹心怀天下,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他根据多年治水时丈量的大地,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每一个州都任命了贤能的州牧,让他们管理地方事务,同时制定了相关的律法和制度,以确保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在大禹的治理下,九州之内,农业兴旺,商贸繁荣,百姓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民情,大禹时常走出王宫,微服私访。这一天,他来到了一个乡村。田间,农民们正在辛勤劳作,孩子们在田边嬉笑玩耍,一片祥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