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果战败有罪,我赵鞅愿接受绞刑一死,绝不推诿!”赵鞅的声音响彻云霄,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
这时,一名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高声喊道:“将军大义,我等愿追随将军,拼死一战!”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士兵振臂高呼:“拼死一战!拼死一战!”
那声音冲破云霄,惊散了天空的阴云。赵氏的军队,在赵鞅的鼓舞下,重新燃起了熊熊的斗志,他们握紧手中的兵器,准备迎接这场生死之战。
华夏历2203年八月初七,广袤的大地上,风云涌动,战云密布。赵军与郑军对峙于前线,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赵鞅身披战甲,英姿飒爽,他决心身先士卒,为了国家的荣耀和家族的尊严而战。大夫邮良紧握缰绳,为赵鞅御戎,而卫太子蒯聩则手持长戈,立于车右,三人的目光坚定而决绝。
赵氏一族的部队在后方集结待定,但眼前的局势依旧是敌众我寡。郑国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铺展在眼前,那严整的军阵、闪耀的兵器,以及震天的喊杀声,让赵家军的战士们心生怯意,双腿不禁哆嗦起来。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赵鞅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穿透了战场的喧嚣:“诸位将士!毕万,不过是一介匹夫,却能在连续七次作战中都勇猛无畏,不仅生俘敌军,还获得四百匹马,最终在家里得以善终。我们赵家军,难道还不如一个毕万吗?今日之战,是为了荣誉,为了家园,诸位努力吧,我们不一定就死在敌人手里!”
赵鞅的话语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晋军敢死队心中的斗志。他们发出怒吼,如猛虎出笼一般,拼了命地向郑国大军冲去。赵鞅更是一马当先,亲冒矢雨,毫无退缩之意。
战场上,箭矢如雨,刀光剑影交错。敌军的攻势异常猛烈,郑军的一名勇士瞅准时机,一箭射中了赵鞅的肩膀。剧痛瞬间袭来,赵鞅一时间站立不稳,倒在了战车上。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蒯聩眼疾手快,用手中的长戈将赵鞅的身体捞起。
赵鞅咬着牙,强忍着伤痛,重新站直了身躯。他的眼神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继续挥舞着长剑,率军作战。晋国军队看见主帅都如此不顾生死,抛头颅,洒热血,士气瞬间高涨到了极点。他们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迅猛地向前冲击着郑军。
小主,
郑军原本以为凭借着人数的优势可以轻松取胜,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赵氏的家军竟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在晋军的猛攻下,郑军开始节节败退,死伤大半。
战场上,鲜血染红了大地,硝烟弥漫在空中。赵鞅终因伤势过重,无法再继续坚持战斗,他不得不提前离开战场。但他在离开之前,将指挥权交给了卫太子蒯聩,并叮嘱他一定要乘胜追击,彻底击溃郑军。
蒯聩接过重任,没有辜负赵鞅的期望。他指挥着军队继续追击,不给郑军丝毫喘息的机会。郑军此时已士气崩溃,不得不抛下粮草辎重,夺路而逃。
望着郑军狼狈逃窜的背影,赵鞅心满意足。他知道,这一战,晋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赵家军的威名将会再次响彻华夏大地。然而,赵鞅清楚地明白,他的心腹大患并非郑国,而是执政荀跞。这场战争只是他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插曲,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战后,赵家军凯旋而归。赵鞅躺在营帐中,军医们忙碌地为他处理伤口。他的思绪却早已飘向了远方,思考着如何应对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如何在与荀跞的斗争中胜出,为赵氏一族谋取更大的利益和荣耀。
在这场战争中,赵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晋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而赵家军的英勇事迹,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和家族的尊严,奋勇拼搏,不畏强敌。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赵鞅在伤痛中沉睡过去,他的脸上还带着一丝疲惫,但嘴角却微微上扬,仿佛在梦中,他已经看到了赵氏一族更加辉煌的未来。
华夏历2204年,对于赵鞅来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辉煌的丰收之年。
当秋日的金风刚刚拂过大地,赵鞅在铁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之时,便迎来了晋国政坛的重大转折。正卿智文子荀跞,这位在晋国政坛纵横多年的风云人物,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油尽灯枯。
荀跞的离去,如同夜空中一颗璀璨星辰的陨落,却也为赵鞅的崛起照亮了道路。赵鞅凭借着在军中积累的崇高威望和卓越战功,以无可阻挡的压倒性优势,接替荀跞成为了晋国新一任的执政。至此,“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被彻底打破,赵鞅内外兼修,将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紧紧握在手中,成为了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之后的第三位正卿。嬴姓赵氏,在他的引领下,犹如展翅的雄鹰,再度向着天空腾飞。
赵鞅的执政,既是晋国世卿制度发展的必然,也得益于前任执政官智跞生命的短暂。荀跞的继任者荀申,是一个才干平平且性格固执的嗣卿。他既没有父亲荀跞的雄才大略,也缺乏足够的资历和智慧,在能力上与荀跞有着云泥之别。而韩不信、魏侈等人,虽也是晋国的重臣,但他们注定不会与赵鞅产生激烈的摩擦和冲突。在这样的局势下,赵鞅的独裁之路可谓水到渠成。
赵鞅深知,权力的更迭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如何让晋国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辉煌。他上台后的首要任务,便是重组内阁,构建一个完全由他掌控且高效运转的政府。他要将荀跞时代,甚至更早时期遗留下来的诸多弊政,如同割除腐肉一般,一一清除。他决心要将那个曾经整体性无能、暮气沉沉的晋国政权彻底改造一新,为即将到来的与齐国、吴国的争霸之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赵鞅身着华丽的朝服,端坐在朝堂之上。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扫过殿下的群臣,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规划。
“诸位爱卿,今晋国之重任落于吾肩,吾等当同心协力,重振国威。过往之弊政,如沉疴痼疾,必须根除!”赵鞅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在朝堂中回荡。
群臣面面相觑,有人心怀期待,有人则忧心忡忡。
赵鞅接着说道:“首先,整顿吏治,清除那些贪污腐败、无能渎职之徒。凡有政绩者,不论出身,皆当重用;凡鱼肉百姓者,严惩不贷!”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阵骚动。一些官员暗自捏了一把汗,而那些清正廉洁、一心为国的臣子则精神为之一振。
赵鞅又道:“其次,改革军制。加强军事训练,扩充军备,选拔良将。吾晋国之军,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随后,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涉及农业、商业、税收等各个方面。他亲自监督法令的执行,对于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绝不姑息。
在赵鞅的铁腕治理下,晋国的政坛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受到了触动,他们暗中勾结,试图反抗赵鞅的改革。然而,赵鞅早有防备,他以雷霆手段迅速镇压了这些叛乱,巩固了自己的权威。
与此同时,赵鞅还广纳贤才。他不拘一格,提拔了许多出身贫寒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些人对赵鞅忠心耿耿,成为了他推行改革的得力助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晋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然而,赵鞅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深知,齐国和吴国这两个强大的对手正在虎视眈眈。为了在未来的争霸中占据优势,他继续励精图治,不断完善国家的各项制度。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赵鞅独自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坚毅的轮廓。他心中明白,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挑战,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晋国必将在他的手中重现辉煌,成为华夏大地上的霸主。
在晋国的风云变幻中,赵鞅对范氏一族的仇恨如同燃烧的烈火,难以熄灭。范氏虽已失势,却依旧盘踞在晋国的周围,他们不甘心失败,进行着强有力的反政府军事行动,试图夺回曾经的荣耀与权力。
而范氏的亲家中行氏,在赵鞅攻略范氏的艰难过程中,不识时务地选择支援范氏,这一行为无疑是在赵鞅怒火中添柴加薪,令他痛恨到了极点。然而,碍于荀跞的存在,赵鞅只能隐忍不发。荀跞在晋国朝堂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赵鞅深知在其面前不可轻举妄动。
华夏历2205年6月,炎热的气息弥漫在大地。赵鞅终于等到了时机,此时荀跞已死,他大权在握,再无顾忌。他率领着气势磅礴的晋国大军,向着宗周的方向勇猛进军。军旗飘扬,战鼓雷鸣,整个周王室被这突如其来的威胁震恐得不知所措。
赵鞅给周室发出了强硬的信号,要求向中行氏问罪。中行文公在晋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不得不屈服。为了平息赵鞅的怒火,他忍痛杀死了贤臣苌弘,并向赵鞅传话:此前周王室出动军队帮助范氏、中行氏为祸晋国,皆是苌弘擅自做主,保证此类事情下不为例。赵鞅对于周王室的“知错就改”还算满意,他要的就是这种威慑的效果,于是他大手一挥,表示既往不咎,率领着大军撤兵回国。
回朝后的赵鞅,目光如炬,开始将下一个目标拟定于士皋夷。士皋夷乃是范氏旁支,他与士鞅、士吉射等人的关系极为复杂。或许是因为利益的纷争,又或许是权力的角逐,士皋夷受到了范鞅父子的无情打压。
在四卿驱除范氏的那场动荡中,荀跞曾一度希望将士皋夷立为范氏宗主。当时的赵鞅表示反对,但为了局势的平衡,他似乎又同意了士皋夷统领范氏的提议,其真实目的不过是为了分化、瓦解范氏内部,让他们无法团结一致对抗自己。
如今,士吉射如同瓮中之鳖,身陷困境,难以翻身。而士皋夷的可利用价值也随之大大降低。时机已然成熟,赵鞅再也不用担心范氏会有反叛的可能,更不会再有荀跞这样的人物来保全范氏家族。
这年的十月,秋风萧瑟,寒意渐浓。赵鞅果断地派出了亲信杀手,趁着夜色的掩护,直逼士皋夷的住所。士皋夷丝毫没有防备,当他察觉到危险时,已经为时已晚。冰冷的刀剑无情地划过他的脖颈,鲜血四溅。赵鞅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了他与范氏彻底决裂的决心,也为自己的复仇之路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晋国的朝堂在赵鞅的铁血手段下,重新洗牌。那些曾经与范氏勾结的势力,无不胆战心惊,生怕成为赵鞅的下一个目标。而赵鞅,站在权力的巅峰,俯瞰着这一切,心中的仇恨虽已得到一定的宣泄,但他明白,晋国的未来依旧充满了挑战与未知。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用智慧和勇气守护这片土地,让晋国在他的引领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夜幕降临,赵鞅独自站在宫殿的高处,望着远方。风,吹起他的衣袂,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在思考着晋国未来的命运。
华夏历2206年7月,骄阳似火,大地仿佛被置于蒸笼之中。在齐国,齐景公目光凝重,下达了一道命令,命大夫田乞、弦施带领齐国的一支偏师,与卫卿宁跪所率之兵会合,大军直指朝歌,意在救援范氏。
而在晋国,赵鞅深知齐卫联军来势汹汹,决定避实就虚,移师攻打邯郸。他目光坚定,心中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9月,秋意渐浓,赵鞅的军队兵临邯郸城下,旌旗蔽日,战鼓雷鸣。他一声令下,晋军开始大举攻城。
中行寅和赵稷在邯郸城内固守,试图抵御晋军的强大攻势。城墙之上,士兵们严阵以待,神色紧张而坚定。然而,近两个月的坚守,终抵挡不住晋军如潮水般的攻击。入冬后的 11 月,寒风凛冽,邯郸守军力竭而溃。赵鞅率军如猛虎般攻入邯郸,这座北方重镇终于光复。
败军之中,荀寅仓惶逃亡鲜虞,赵稷则奔向临地。齐、卫联军听闻北方重镇邯郸被围,弦施当机立断,自领一军前往北方救援。他们接纳了赵稷,并将临地的城墙拆毁,试图阻止晋军的进一步推进。
就在赵鞅为光复失地而奔波不止时,齐景公再次出手,派遣国夏向晋国腹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此时,赵鞅的军队主要精力都在应对二卿内乱,对于国惠子的突然进攻,一时之间竟无可奈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短短一个月时间,国夏率领的齐军连续攻陷晋国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等城池。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晋国大地陷入一片混乱。齐军的铁蹄一直打到鲜虞,护送中行寅至柏人。
面对齐国近乎疯狂地在晋国大地上肆无忌惮地扫荡,赵鞅选择了忍耐。他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烽火,心中虽充满愤怒,但眼神中更多的是坚定和冷静。他坚信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坚持下去,胜利必将属于晋国。
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晋军养精蓄锐,士气重振。华夏历2207年春,大地复苏,赵鞅率领晋军将柏人团团包围。晋军的攻势异常迅猛,如狂风骤雨般冲击着柏人的防线。
中行寅和士吉射在柏人城中,望着城外汹涌的晋军,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他们知道,这一次,他们已无法再抵挡赵鞅的决心和晋军的强大力量。
最终,中行寅和士吉射在柏人城中无法立足,只能弃城而逃,狼狈地奔向齐国。随着他们的逃离,柏人光复,晋军的旗帜在城楼上高高飘扬。
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在赵鞅的卓越领导下终于被平定。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他们期待着和平的到来,期待着生活重新恢复往日的宁静与繁荣。
赵鞅站在柏人的城墙上,望着远方,心中感慨万千。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向往。如今,战乱平息,他深知,未来还有更多的责任等待着他,要让晋国重新崛起,恢复往日的辉煌。
烽火连天,战乱不休。华夏历2212年,赵鞅,这位晋国的中流砥柱,亲自率领晋军的主力攻打齐国。旌旗蔽日,战鼓雷鸣,晋军一路高歌猛进,顺利攻占了犁、辕两地。高唐的城墙,在晋军的猛攻下也轰然倒塌。
赵鞅此次出征,意在惩处那干涉晋国事务过多,并收留晋国二卿的齐国人。他的怒火燃烧在战场之上,晋军乘胜追击,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攻入齐国腹地。这场征战的深度,基本达到了当年郤克伐齐的程度。当赵鞅望着被征服的土地,心中的豪情稍稍得以满足,这才下令班师回国。
信心逐步恢复的晋国人,将目光转向了卫国。他们向卫国伸出了橄榄枝,希望卫国能如同宋国一般识时务,顺从晋国的意愿。然而,结果却让赵简子大失所望。赵鞅遣魏侈攻打卫国,试图强行拥立蒯聩,可卫出公坚决不屈服,扞卫着卫国的尊严和独立。赵鞅的计划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但他并未轻言放弃。
华夏历2215年夏,备受瞩目的黄池之会如约召开。
黄池,这个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地方,此时汇聚了各方诸侯。晋国方面,由赵鞅陪同着晋定公亲自出面。晋定公身着华丽的王服,神色凝重却又带着几分威严;赵鞅则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而深邃,他的心中怀揣着晋国的荣耀与使命。
吴国,由吴王夫差亲自带兵而至。夫差一身金甲,英姿飒爽,身后的吴军军容严整,士气高昂。他渴望在这次会盟中,让吴国登上霸主的宝座,使吴国的威名传遍天下。
鲁国的鲁哀公与子服景伯也按约前来。鲁哀公面容忧虑,深知此次会盟关系重大,稍有不慎,鲁国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子服景伯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各方的动向,心中默默盘算着鲁国的利益。
此外,还有周王的代表单平公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单平公神色平静,似乎对这诸侯间的纷争早已司空见惯,但他的眼神中仍透露出对和平与秩序的期许。
就在夫差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晋国让出霸主之位时,一道噩耗如晴天霹雳般传来。吴国都城姑苏被勾践乘虚而入,夫差的太子友惨死于战乱之中。
得知这一消息的夫差,心如刀绞,愤怒与悲痛交织在他的心头。然而,为了不影响争霸的大好形势,他强压下内心的波澜,秘密处决了七名前来报信的吴兵。他不能让这消息在会盟之时传开,以免动摇吴军的士气,影响吴国的霸主之争。
会盟场上,气氛凝重。大家心平气和地交谈着,试图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算计和权谋。
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歃血。按照规矩,霸主先歃血。吴人率先放话:“于周室,我为长。”他们的声音高亢而坚定,企图以历史的渊源和吴国的强盛来占据先机。
晋人立刻反驳:“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挺身而出,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毫不退让。晋定公在一旁,神色庄重,给予赵鞅坚定的支持。
双方僵持不下,空气仿佛凝固。夫差的脸色愈发阴沉,他紧握着拳头,目光中透露出决然;赵鞅则面无惧色,眼中燃烧着扞卫晋国尊严的火焰。
此时,黄池的上空乌云密布,仿佛也在为这紧张的局势而担忧。诸侯们纷纷侧目,关注着晋吴双方的对峙,心中各有所思。
小主,
鲁哀公与子服景伯对视一眼,忧心忡忡。他们深知,无论晋吴哪一方胜出,鲁国都必须谨慎应对,以保自身周全。
单平公轻咳一声,试图缓和气氛:“诸位皆是周室之臣,当以和为贵,共商大计。”然而,在这关乎霸主地位的关键时刻,晋吴双方又怎会轻易妥协。
夫差怒目而视,对赵鞅说道:“我吴国兵强马壮,今已败越,气势正盛,这霸主之位,当属于我!”
赵鞅冷笑一声:“晋国乃中原正统,世代尊王攘夷,守护周室。霸主之位,非晋莫属!”
在黄池之畔,晋、吴两国的大军对峙,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蛮横的吴国人在言辞之间咄咄逼人,晋国人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似乎难以占据上风。
赵鞅,这位晋国的重臣,面色阴沉,眼中燃烧着怒火。他早已厌倦了这无休止的口舌之争,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准备付诸武力来解决问题。“天这么晚了,大事还没完成,这都是两国臣子的罪啊!去!擂鼓整军,两边的臣子死战一番之后,长幼顺序自然就定下来了!”他冲着司马寅大声吼道。
司马寅心头一震,但很快恢复了冷静。“您先少侯,让我再观察一下。”说完,他转身朝着吴国人的方向走去,目光锐利地审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司马寅仔细观察着吴王夫差及其臣子们的神色。吴王夫差的脸上,透着一种异样的晦暗,这让司马寅心中起了疑。他不动声色地回到赵鞅身边,压低声音说道:“将军,情况似乎有些不对。您看那吴王,面带晦暗,依我之见,莫不是他的国家被人战败了?或者他的太子死掉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况且,夷人生性轻率浮躁,不能长期坚韧,我们最好还是先等等看吧。”
赵鞅听了司马寅的话,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战争一旦开启,便是生死相搏,胜负难料。如今司马寅的观察和分析,让他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
晋国这边,气氛紧张而压抑。赵鞅紧握着拳头,目光坚定地望着远处的吴国人。他心里清楚,自己肩负着晋国的荣辱,但也不能轻易让晋国的将士们陷入无谓的血战。
而在吴国人那边,夫差的内心实则充满了焦虑。他的后方,越国的军队正如狼似虎地猛攻,国内的局势动荡不安。此次前来黄池争夺霸主之位,本是想为吴国增添荣耀,可如今却陷入了僵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双方就这样僵持着。黄池的风,吹乱了将士们的旌旗,却吹不散这凝重的氛围。
赵鞅毕竟不像赵武那么好说话,是个腰杆不会打弯的强硬派。但此刻,他也不得不考虑晋国的整体利益。他深知,晋国虽然强大,但连年的征战也让国力有所损耗。若此时与吴国拼死一战,即使获胜,也可能是惨胜,给其他诸侯国可乘之机。
夫差心中的底气越来越不足。他知道,自己在这场对峙中逐渐失去了优势。越国的威胁如同一把利剑悬在他的头顶,让他无法全心应对眼前的局面。
终于,夫差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派人向赵鞅传话,表示愿意妥协,同意由晋国人先歃血。
当这个消息传到晋国军中,众人都松了一口气。赵鞅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他深知,通过这次黄池之会,虽然勉强保住了晋国的霸主头衔,但这虚名却已如鸡肋。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晋国的未来依旧充满了挑战和危机。
“收兵!”赵鞅一声令下,晋国的军队缓缓撤离了黄池。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的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仿佛诉说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背后的无奈与沧桑。
回到晋国,赵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明白,要想让晋国真正强大,重振霸主雄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更要有智慧、谋略和团结。
黄池之会,晋国的霸主地位虽然得以暂时维持,但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各国之间的纷争与博弈将更加复杂和激烈。
华夏历2216年,卫国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政治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孔悝之母伯姬,与人密谋立蒯聩为卫君。为达目的,她不惜胁迫自己的儿子孔悝弑杀出公。出公得到消息后,惊恐万分,匆忙出逃,一路奔向齐国寻求庇护。
在晋国,赵简子,这位权势滔天的人物,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拥立蒯聩为卫侯,蒯聩自此成为了卫庄公。想当初,蒯聩在赵鞅门下时,也曾展现出士大夫应有的精神和风范,赵简子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才在这场卫国的权力争斗中出手相助。
然而,登上卫侯之位的蒯聩,很快就迷失在权力的欲望之中。他忘却了曾经的初心,将赵简子的扶持之恩抛诸脑后,转而对卫国的诸多贵族展开疯狂的报复。那些曾经反对他或者被他视为威胁的贵族们,纷纷陷入了恐慌和愤怒之中。一时间,卫国国内群情激奋,局势急剧恶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让赵简子目瞪口呆的是,蒯聩竟然忘恩负义到了极点。当赵鞅将他拥立为卫侯之后,他不仅没有对赵鞅感恩戴德,反而继续执行卫出公亲近齐国的政策。这让赵鞅颜面扫地,他感觉自己做了一笔赔本的买卖,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
华夏历2219年,愤怒的赵鞅决定不再容忍蒯聩的胡作非为。他派遣使者前往卫国,严词质问卫庄公,要求卫国派遣太子入晋为质,以此来表明卫国对晋国的忠诚。然而,卫庄公却心怀鬼胎,找了各种借口推辞。
赵鞅彻底被激怒了。6月,他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晋军,向卫国大举进发,讨伐这个忘恩负义的卫庄公。卫庄公深知自己难以抵挡晋军的强大攻势,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执政田常接到卫国的求救信后,不敢怠慢,命国观领军出征,同时还派遣陈瓘监军,希望能够挽救卫国于危亡之中。
战场上,金戈铁马,杀声震天。晋军士气如虹,个个如猛虎下山,勇不可当。而齐国的军队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显出了败象。混乱之中,晋军的勇士竟然活捉了陈瓘。赵鞅见已经给了卫国和齐国足够的教训,达到了示威的目的,于是见好就收。但他并未完全撤军,而是在邯郸屯驻了重兵,密切监视着卫国的一举一动,以防卫国有任何不轨的举动。
时间匆匆而过,到了10月,赵鞅再度率领晋军伐卫。战鼓雷鸣,赵鞅亲自擂鼓助威,那激昂的鼓声仿佛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每一个晋军士兵的心灵。晋军士气大振,士兵们个个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楚丘的外城很快就被攻陷。
卫庄公在晋军的强大压力下,已经走投无路。此时,卫国国内的亲晋派石圃趁机发动政变,率领民众驱除了庄公,并向赵鞅求和。赵鞅顺水推舟,拥立公孙师般为卫侯,随后率领晋军撤军而去。至此,卫国暂时依附于晋国,而卫庄公则狼狈地逃奔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