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就舒服的仰靠在椅背上。
张义见此,连忙添上一把火:“有鉴于此,小子斗胆建议,您在谈判中不妨强硬一些。一是靠气势把那些参与谈判的文官吓住,让他们不敢有非分之想。其二,还能顺便探探宋国朝廷的底线。这样也能做到知己知彼。”
萧思忠思忖良久,就缓缓点头:“嗯!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张义见对方认同了自己的看法,心里也是窃喜不已。一旦己方在谈判中大获全胜,萧思忠必将给他这个军师参谋记上一功!
转眼间就到了重启谈判的日子,萧思忠像是换了一个人似得,一上来就保持着强势态度,大谈特谈大辽的军事优势,还列举了不少以往的战例,试图迫使宋国官员屈服。
反观大宋这边,由于赵祯已经同意了张义的策略,并向枢密使夏竦做了部署。这就导致大宋一方对于辽国提出的方案是无有不准。
整场谈判下来,始终呈现着一边倒的形势。几乎是萧思忠提出什么要求,夏竦就答应什么要求。就算是一些过分的提议,夏竦也会先将其搁置,而不是选择直接否定。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这场历经半个月的谈判,终于进入了尾声。
当萧思忠看着上面列出的条款时,心情万分激荡。每年大辽所得岁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上涨了一倍。
面对这一结果,他起初是不敢相信的,甚至在心里产生了质疑。这一切是真的吗?别是夏竦老儿的一场玩笑吧。
直到萧思忠进宫觐见了赵祯本人,并拿到了对方亲自下达的圣旨。他才算真正相信了,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真实存在的。
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回到辽国,请辽皇也在那份文书上用印,此事才算真正的确定下来。
因此,他当即下令,使团连夜收拾行装,第二天就启程回辽国。
翌日上午,使团出了鸿胪寺就向着北城门赶去。
浩浩荡荡的队伍,立即吸引了数千百姓的围观。由于知道是辽国使团,那些百姓不敢靠的太近,只能站在街道两旁,向着车队指指点点。
此时,坐在马车里的萧思忠,正一脸笑意的看着沏茶倒水的于则成。
“则成啊!此次多亏了你的谏言,才使得我大辽保住颜面。等回去见到皇上的,我将亲自为你请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