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不解地看着太后,心中充满了疑惑。然而,太后却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细细地分析道:“青面女的军队,大多都是农民。他们为什么跟着她?还不是因为南方暴雨成灾,农田被淹了,颗粒无收,全家都没活路了,才不得不反。而北方这两年风调雨顺的,百姓们衣食无忧的,谁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陪她造反啊?”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农民起义的理解与对北方局势的分析。
乾隆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笑着说:“皇额娘说得对极了。是我气糊涂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太后的敬佩与对自己的自责。
太后又说:“青面女是利用天灾拉起起义军的。她煽动百姓的那些说辞啊,对南方百姓有用,对北方可就没用了。青面女聪明绝顶啊,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她绝对不会贸然北伐的。如果娘猜得没错的话啊,她接下来肯定会先稳定南方,然后登基称王,过把皇帝瘾。等时机成熟了,再挥剑指向北方。”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青面女的了解与对局势的预测。
乾隆点点头说:“嗯,我也这么觉得。南方疆域广大啊,人口又多。想要彻底稳定下来啊,没有个三五年是不行的。如果她敢称王的话啊,内部肯定会乱起来的。等他们自己打得差不多了啊,我再派兵南下镇压啊,就能把丢掉的疆土都夺回来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胜利的渴望。
太后叹了口气说:“叛军能在短短两年内占领南方啊,并不只是利用了天灾之利。更主要的是因为八旗子弟兵贪图享乐、奢靡成风啊,导致武德废弛、战斗力衰退了啊。打铁还需自身硬啊。你是皇帝啊,不用娘教你怎么做了吧?”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八旗子弟的失望与对乾隆的期望。
乾隆重重地点了点头:“明白了!我会好好磨练八旗子弟的啊,争取恢复太祖时期的雄风!”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
……
太后虽然是个深宫妇人,但对政治、人心算计却了如指掌。她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心中却如同明镜一般清澈。就像她预料的那样,李清歌占领南方后,短时间内并没有北伐的意图。然而,她没北伐的主要原因,却与太后想的并不太一样。
李清歌,这位被誉为“青面女”的起义军首领,并非如太后所想的那般,只是贪图权势与地位。她心中所想的,其实是南方的百姓。她深知,北方的百姓生活安定,衣食无忧,自然不会轻易造反。而南方的百姓,却因为天灾人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起义,是为了给这些百姓一个活命的机会,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摆脱贫困与苦难。
因此,她并没有急于北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南方的治理与建设上。她深知,只有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才能真正地稳定南方,才能为将来的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她,也并没有称王称帝,而是将权力交给了百姓,让他们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命运。
太后虽然不了解李清歌的真正想法,但她却看到了李清歌的行动与成果。她心中不禁对这位“青面女”产生了一丝敬佩与感慨。她明白,真正的英雄,并不是那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人,而是那些
古往今来,朝代更替如同舞台上轮回不息的戏码,一幕幕荣耀与屈辱交织的悲喜剧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战乱频起,烽火连天,最终承受这一切苦难的,总是那些无辜的黎民百姓。他们如同风中的浮萍,随波逐流,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
李清歌,这位前世沉迷于书海,特别是金老爷子笔下武侠世界的女子,她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份对英雄的敬仰。在她的心中,那位名叫萧峰的英雄形象尤为高大。想当年,慕容博以权势富贵为饵,试图拉拢这位铁血男儿,而萧峰却义正辞严,他的声音如同山岳般坚定:“我忠于大辽,乃是为了保卫这片养育我的国土,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绝非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怎能为了区区私利,便杀人夺地,以这种卑劣的方式建功立业?”这番话,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李清歌的心灵,让她在乱世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些年,天灾人祸接连不断,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家破人亡的悲剧随处可见,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息。人们渴望和平,渴望有一个安宁的日子,能够好好地休养生息。河边那些散落的白骨,曾经也是谁家闺中的梦中人,是谁心中温柔的牵挂。李清歌虽然没有萧峰那般侠义之骨,但每当她看到百姓陷入战乱,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痛楚。
再说说南方这些省份,虽然已经归入了李清歌的麾下,但暗流涌动,心怀鬼胎之人不在少数。李清歌深知,要想对外扩张,首先必须稳固内部,否则后院起火,自己都将自顾不暇。历史上的隋炀帝,对内横征暴敛,对外频繁征战,结果顾此失彼,国力耗尽,隋朝也随之灭亡。李清歌现在的处境与之相似,内部尚不稳定,外部还有清军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反扑。如果急功近利,盲目出兵,那么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很可能会毁于一旦。
小主,
因此,为了南方的百姓,也为了自己,李清歌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暂时停止战争。清军已经被打怕,短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这正是休整军队、等待时机的绝佳时机。待到时机成熟,再图谋九州一统的大业。
多年的奋斗,让李清歌手下聚集了一批能人异士。他们各怀绝技,共同为李清歌的事业添砖加瓦。刘墉,这位雍正朝的进士,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一颗为民请命的心。他兴修水利,修筑河堤,还创办了少数民族教育,一心一意为了百姓的福祉。李清歌攻打两湖之时,陈宏谋正好是湖广总督。清军败退后,他本应成为俘虏,但李清歌却看中了他的才华和为民之心,将他吸纳到了自己的队伍中。
苏小梅,一位来自苏州的绣娘,她的双面绣技艺堪称出神入化。更难得的是,她还精通纺织之道。纺织对于百姓的衣食住行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苏小梅也成为了李清歌求之不得的人才。她的加入,为起义军的后勤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杨天雄,一个不爱读书却对机械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他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奇思怪想,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他的父亲骂他是废物,但李清歌却发现了他的才华。她像捡到宝贝一样将他拉入了队伍,并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南方一统后,起义军的士气高涨。大家都以为李清歌会乘胜追击,北伐清廷,将他们赶回白山黑水之间。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清歌却决定暂时停止战争。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和失望。
刘墉跟随李清歌多年,对她的领导才能、作战能力和思想观念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了李清歌的心思。于是,他暗中安排石叔遇制作了一件金龙黄袍,披在了李清歌的身上。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效仿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意图让李清歌登基称帝。
李清歌看着身上的黄袍,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她问道:“自古以来,帝王之位皆是男子所坐。武则天虽然曾称王,但最终还是去掉了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你们现在拥立一个女子为帝,就不怕违背了天道吗?”自古以来,女性掌权被视为大忌。明朝的朱元璋更是对女性掌权深恶痛绝,为了防止红颜祸水和妃嫔干政,还实行了妃嫔殉葬的制度。在明清两朝的观念里,女性参政就像是母鸡司晨、乾坤颠倒一样,是必定要受到打击的。更何况是登基为女帝呢?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然而,刘墉却诚恳地说道:“您是神女转世,带领我们反抗清廷的腐败暴政。现在起义军和南方的百姓都拥戴您。黄袍加身、登基称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相信只有您登基为君,才能带领我们走向一个人人平等、天下大统的光明社会。”刘墉为官多年,亲眼目睹了清廷官僚的腐败萎靡和对百姓的压榨剥削。他虽然洁身自好、不与同流合污,但也一直盼望着能有变革来清扫这些蛀虫。李清歌不仅能除掉蛀虫,还能砍掉清廷这根朽木,这正是他所愿意见到的。
刘墉现在的想法和唐朝的狄仁杰不谋而合。他们都不在乎皇帝的性别,只盼望皇帝能真心对百姓好。陈宏谋、苏小梅、杨天雄等人也纷纷表示支持:“首领带领我们推翻暴政、为百姓谋福祉,我们怎么会在乎您的性别呢?无论男女我们都不在乎,底下的百姓也不在乎。”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李清歌的信任和敬仰。
“是啊首领,现在南方已经为我们所打下了,登基称帝势在必行。”其他人虽然没有刘墉那样的大格局,但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毕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在起义军的首领是李清歌,只有她成为君王,他们才能跟着得道升天,成为开国元勋、从龙之臣啊!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李清歌看着眼前的众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是无数百姓的期望和未来。她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既然大家如此信任我,那么我便不负众望,登基称帝,带领大家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云霄,直达天际。
随着李清歌的话音落下,众人纷纷欢呼起来。他们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而李清歌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引领者。他们将继续跟随她的脚步,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为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清歌带领着她的团队,开始着手准备登基大典的各项事宜。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属于他们的新时代的开始。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李清歌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她不仅要稳固内部,还要时刻警惕外部的威胁。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以确保自己的决策能够带领起义军走向胜利。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