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没收我们的土地,就是与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他们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你们!”朱崇亮继续说道,他的脸上露出了不屑与愤怒的神色。自从南宋以来,程朱理学就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儒家主流思想。朱熹作为这种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被尊为圣人,世人称他为“朱子”或“朱圣人”。而且,朱熹虽然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但却得以在孔庙中接受祭祀,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者之一。明清两朝的皇帝都推崇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因此,陈郡朱氏作为朱熹的后人之一支,虽然没有高官掌权,但在天下读书人心中却是精神圣族。
刘墉看到他们如此抗命嚣张,心中怒火中烧。他紧咬着牙关,仿佛要抑制住呼之欲出的喘息声。但因为朱崇亮的身份显赫,他即使愤怒也不敢轻举妄动。他沉声说道:“朱老先生,我是奉旨而来。你如此枉顾圣意,如果女王陛下知道了……”
小主,
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崇亮打断了:“哼,你少拿这个来吓我。女王陛下又如何?她治理天下,不还得靠我们这些读书人?你们这些无耻小人,只知道蛊惑君心、逢迎讨好,迟早不会有好下场!”朱崇亮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屑与愤怒,他的眼神如同利剑般刺向刘墉。
在儒释道三教中,儒家和道家都对女子掌权持反感态度。他们认为女子掌权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一代女皇武则天也需要借助佛家的《大云经》来为她登基称帝提供合法依据。对于李清歌这位女性君主,以朱崇亮为代表的读书人都非常反感。但因为李清歌掌握着强大的军权,他们不得不低头屈服,但内心并不服气。
听到朱崇亮的狂言辱人,刘墉、苏小梅等人的面色都阴沉下来。李平安更是愤愤不平,他紧握着手枪,手指几乎要扣动扳机。他掏出手枪想要毙了朱崇亮,但刘墉连忙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种悖逆之人,为什么不立刻处决?”李平安恼怒地说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刘墉喝道:“此人非同小可,是朱夫子的后代。我们不能轻举妄动。”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无奈与沉重。
苏小梅说道:“女王陛下对这些欺压百姓的蛀虫恨之入骨。出发前已经授权大人全权处理。即使现在杀了他,女王陛下也不会责怪你的。你还有什么好怕的?”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
刘墉沉声道:“这个老头的死活无关紧要,但女王陛下的名声不能有损。如果杀了他,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抨击陛下为无道昏君。这是你们愿意看到的吗?”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无奈。
苏小梅皱眉道:“那……那该怎么办呢?”她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与无助。
刘墉说:“我立刻写一封信,八百里加急送到金陵请示女王陛下,再做处理。在此之前,任何人都不得轻举妄动。”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说完,他指挥众人退出朱家。朱崇亮望着刘墉等人离去的背影,不屑地冷笑:“一群小人!凭你们也想抄我朱家?真是不自量力!”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嘲讽与不屑。其他朱家人也纷纷嘲笑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们的失败与屈辱。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一场可怕的血腥风暴即将来临。此时,李清歌正在金陵的宫殿内批阅奏折。新朝初立,百事待兴,许多事务都需要她这位女王亲自处理。她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严肃而冷峻。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智慧,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望着这一封封奏折,李清歌面露喜色。这些奏折中除了少数建议她放弃土地变革和男女平等政策外,其余都是喜讯。她仿佛看到了新朝的繁荣与昌盛,看到了农民们的欢笑与希望。
人们常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次土地国有化仅仅没收地主士绅的私财就高达两亿三千多万两。而且还有大半省城乡的收缴工作尚未完成。如果全部收上来,国库至少能进账七亿两白银!这个数字让李清歌感到震惊与欣喜。她仿佛看到了新朝的未来,看到了那无尽的财富与权势。
七亿两白银啊!李清歌不禁想起明末的时候。那时候大明风雨飘摇,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国库空虚,崇祯皇帝为了筹措银两给辽东士兵发军饷,不得不放下皇帝的尊严,向大臣和亲戚们募捐。结果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个个都一毛不拔,装穷卖惨,只捐出几百、几千两,一副无比“肉痛”的模样。而现在,这些地主士绅却藏着如此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本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人民,却被他们私自占有。如今,李清歌终于将这些财富收归国有,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奠定了基础。
皇后她爹,周奎,那可是个名震四方的富贾,家中金银如山,珍珠如土,方圆百里之内,无人不知其大名。崇祯皇帝在国家危难之际,满心指望他这位老丈人能慷慨解囊,捐个十万两银子以解燃眉之急,帮衬一下风雨飘摇的国家。然而,当崇祯皇帝满怀期待地看向周奎时,却只见这老头儿哭得跟泪人似的,一副肝肠寸断的模样,最后才抠抠索索地从手指缝里挤出一万两银子来应付差事。
皇后周后,那位温婉贤淑、心地善良的女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实在不忍心看到父皇如此为难,更不忍心看到国家因为银两短缺而陷入更深的困境。于是,她从自己微薄的私房钱里拿出五千两,让老爹拿去捐给国家。她本以为这样就能为父皇分忧,为国家尽一份力,却没想到周奎这老头儿贪心不足,竟然偷偷藏起了两千,只拿三千出去充数。
后来,闯王李自成攻进了京城,严刑拷打,搜刮民财,一共搜出了七千万两银子。其中,有三百万就是周奎这老丈人的。想想真是讽刺,他给自己女婿才送了一万两,给反贼却送了百万。这对比,如同寒冰刺骨,让人心寒。
小主,
李清歌,这位穿越而来的女子,站在历史的洪流中,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她深知,百姓们饥寒交迫,并不是因为国家穷,而是财富都被这些地主、士绅给刮走了。她想起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说的那句话:“文臣皆可杀,朕不是亡国之君,你们都是亡国之臣!”那声音,似乎还在她耳边回响,痛心疾首,悲愤交加。
李清歌想到这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这些贪婪的家伙,就得用重拳出击。她手中的七亿白银,比起和珅死后嘉庆抄出的八亿家财,还算少的。和珅一个人的财富,就超过了南方各省地主、士绅的总和。乾隆朝的腐败,由此可见一斑。而她,李清歌,要用这笔钱,来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得了这笔巨款,李清歌心里那个美啊,感觉像是中了头彩,整个人都变得轻盈起来。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大展拳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壮丽图景。人逢喜事精神爽,连朝会都觉得精神焕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她欢呼。
朝会上,李清歌端坐在龙椅上,那龙椅金碧辉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身穿华丽的龙袍,头戴珠冠,整个人显得威严而庄重。她正准备开口说:“有事奏来,无事退朝!”突然,一个身材挺拔、相貌堂堂的侍卫匆匆走进来,手里还捧着一封密折。那侍卫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步伐稳健,显然是经过严格训练的。
“女王陛下,刘中书有急报!”侍卫大声说道,声音洪亮,穿透力极强。
按照以前的规矩,奏报都是由太监转呈给皇帝的。但李清歌是个现代人穿越过来的,她尊重人权,一早就废除了太监制度,不让男童变成阉人。所以,现在近身侍卫就接了太监的活儿,成了传递奏报的重要角色。
李清歌一听有急报,脸色一变,立刻命令道:“念!”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侍卫撕开密封的火漆,那火漆的碎片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像是一场红色的雨。他开始念起陈郡朱氏怎么反抗政策、怎么狂言悖逆的事情来。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锤子一样敲打在众人的心上。念完后,中书令刘清平气得直咬牙,怒骂道:“陈郡朱氏算什么东西,竟敢违抗圣旨,真是罪该万死!”
刘清平当初也质疑过李清歌的女子身份,但后来被她的能力深深折服,成了她的铁杆粉丝。李清歌登基后,封他为尚书,和刘墉中书令平级,虽然实权稍逊一筹,但在朝堂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陈郡朱氏的极度愤怒和不满。
那些草根出身、追随李清歌起义的人也纷纷怒斥朱崇亮目无君上,要求严惩不贷。但也有一些大臣站出来为朱崇亮说话,他们或是儒家学子,或是朱子门生,自然要为他们的至圣先师朱熹说话,保护他的后人。
“陛下,陈郡朱氏可是朱子的后代啊,就算他们冒犯了您,也得看在圣人先师的面子上原谅他们。”一位大臣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恳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