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个,确切的说是203个。”朱翊钧摇头,告诉林辅成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不是匠户出身的秀才,而是住坐工匠出身的秀才,就超过了两百个。
“卧槽!”林辅成不敢置信,甚至连读书人的斯文都丢了,直接爆了粗口。
八月开始的秋闱,阅卷填榜要到九月初才会放榜,所以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成绩,但作为势要豪右的黄公子,提前知道,十分合理。
在阅卷之后,需要打开贡院的内龙门,由监察、提调、外监、主考、同考、众执事开始拆糊名,贡院的外门是决计不允许打开的,拆掉糊名开始填榜,这就要三五天的功夫。
朱翊钧已经拿到了名单,出身住坐工匠的秀才,就有203人。
“孩子们争气啊。”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
“这也太争气了,一共就1200个秀才,三大官厂就占了200席?”李贽也是一脸不敢置信的说道:“王次辅莫不是文曲星转世?!拜王次辅能高中吗?”
“嗯,官厂的匠人们也觉得王次辅是文曲星下凡。”朱翊钧笑着说道,考前总归要拜点什么,王崇古就成了那个精神寄托。
指望皇庄种地的士大夫们考中进士,还不如指望这些住坐工匠的子弟,至少匠人弟子,真的肯读书,而且也不乏聪慧之人。
“因为现在顺天府院试、乡试,都要考算学,这方面,官厂的三级学堂就有很大优势了。”朱翊钧解释了下为什么这么多人。
大明三级学堂教算学,这是度数旁通国策的一部分。
但是大明的私塾、一些个书院,不教算学,因为那些个传统的儒学士们自己都不会算学。
朱翊钧告诉林辅成这个消息的原因,也很简单,林辅成提出的让匠人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其实已经在悄悄进行了。
朱翊钧和林辅成、李贽等人聊了许久,终于结束了今天的聚谈,回到了通和宫。
大明皇帝总是非常忙碌的,看完了热闹,放松之后,又拿起了奏疏,开始批阅奏疏。
大明的吏部尚书梁梦龙、海漕总督王宗沐联名上奏,言海运漕粮事。
海运漕粮,在成化年间被大学士丘濬提及,自此之后,恢复元时海运漕粮的呼声,一直到崇祯年间,不绝于耳,但大多数的士人提出海漕,对于海运的风险和海运成本都避之不及,讨论往往浮于表面,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或者立场提出的主张。
就是袖手谈心性。
而梁梦龙和王宗沐两个人,在隆庆年间真的干了,别人都是说说,他们是践履之实。
第一次实验,从淮安到天津卫的海运十分顺利,正当他们打算大展宏图,将这件事做下去的时候,漕粮船翻船了,所有漕粮飘没。
小主,
本来到此戛然而止的海运漕粮,在万历年间,在皇帝和张居正的支持下,在开海的大势之下,再次开始了。
江南四百万石漕粮,在万历七年,完全变成了海运,而河槽的运力被彻底释放,京杭大运河这个京师的大动脉,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历时六年的海运漕粮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包括管理、成本控制、海运风险、海运保险等等都进行了全面阐述。
“原来一条海运漕粮只能装600石?”朱翊钧看着奏疏,才知道当初王宗沐和梁梦龙到底有多难。
“那时候,梁梦龙和王宗沐被朝士攻讦,王宗沐到京找先生游说海运漕粮不能停,还被先生训斥了,唉。”冯保说起了当年的往事,因为漕粮船翻船漂没,张党内部曾经爆发了一次内讧。
“哦?”朱翊钧露出了对八卦的好奇。
王宗沐大骂张居正不支持海运漕粮就是国贼,这么省钱的事儿,对于财政困难的国朝而言,就是天大的好事,张居正解释,本来就是力排众议,结果船翻了,只能等一等。
最后谁都没说服谁,双方不欢而散。
海运漕粮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京杭大运河这个大动脉本身,大明已经围绕着河槽,形成了一整套稳定的政治、经济生态,轻易变法,对沿河州县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莫概如此。
当时还不是首辅的张居正,已经没有余力继续支持海运漕粮了,但王宗沐还是把张居正骂作了国贼。
隆庆四年,淮安到天津卫的海运,一共有船436只,一艘船用银290两,总计花费了12万两白银打造了海运漕粮的船只,一次运送漕粮石粮食,每艘六百石,而每一次运费大约为三万银左右。
相比较河槽的恐怖开支,三万银真的不多了,一艘海船的运载量等于两艘河船,运费却只有四分之一不到。
而且河槽一年要占用四个月的水道运送漕粮,而一石粮运到京师,在路上因为各种理由损耗,运费高达三石,一石漕粮三石之费,海漕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运费。
而现在,万历十二年,漕粮船一艘可以装粮3000石,同样现在海漕船,一共有六百条,也就是说只需要两到三趟,就可以把额定的400万石漕粮运到京师,而运费也只有九万两白银左右。
最重要的是,漕粮船从天津卫回松江府的路上,不是空船,而是装满了焦炭,里拐外拐,漕粮船在万历十年实现了盈利。
在万历十一年,海漕总督王宗沐,交给了朝廷一万三千两白银的利润。
装了焦炭的船就能直接装粮食了吗?给皇帝陛下吃的粮食,里面有焦炭,漕运总督到松江水师,都是不想活了吗?
自然不是,因为装漕粮的是漕粮箱,张居正本人发明的太岳箱。
“王宗沐说,大明海运漕粮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基本保障大明水师远征倭国军粮供给。”朱翊钧看到了奏疏的最后,才发现自己看了一份燕国的地图,这最后一段话,才是图穷匕见。
讨论大明海运漕粮的研判历史,讨论海运漕粮的不容易,讨论变化,都是为了这句话,大明海运漕粮的能力,能够保证远征倭国的后勤补给。
大明朝在论证全面灭倭的时候,有两个路线,一路是朝鲜、对马岛、倭国本土,这是陆路;一路是琉球、长崎、倭国本土,这是海路;
而这两条路线,对于大明而言,陆路是更加合适的,因为不用担心水文和后勤的影响。
但朝鲜国王并不打算做离线制国王,陆路遇到了巨大阻力,而海路上,海漕总督王宗沐表示,皇帝大胆的征伐,后勤补给,他可以用项上人头保证无碍。
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他的批复是:无敌舰队并不无敌。
费利佩二世进攻英格兰本土,还要把葡萄牙吞并了,就是为了最低限度的降低风险,一共进行了四次,都输给了天象水文,输的连家门都被英格兰人给占了,被锁死在了地中海,动弹不得。
朱翊钧并不打算军事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