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开蜀中地势险要之外,便是川军敢战,且耐苦战。
可问题是,对蜀中百姓来说,齐国算不得外人,中原王朝还是那个中原王朝,无非就是当家做主的人,从老赵家变成了老韩家而已。
关键是,二郎爷爷是他们蜀中灌江口的当地神仙。
陛下是自己人,难不成还能害了他们
因此,许多蜀中百姓对韩桢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这种仗打起来完全没意义,一旦战火燃起,蜀中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就得被打破,繁荣的商业也得被迫停下。
经过孟昶长达几十年的统治,蜀中百姓尝到了安居乐业的甜头。
当年赵宋攻打后蜀,不但掳走了孟昶的财产,还将蜀中铜钱尽数运走,无奈之下,蜀中只能用铁钱交易。
王小波起义,赵宋平叛,蜀中又遭了一次灾。
前几年的朱姓父子起义,让蜀中百姓再一次被洗劫。
接连三次动荡,让成都府路的百姓怕了,在得知襄阳陷落后,纷纷上书当地官府,要求归顺齐国。
为表诚意,还顺带将流落到蜀中的赵氏宗亲都给绑了。
甚么摊丁入亩、赋税改制,咱们蜀中人坚决拥护,谁敢说个不字,不需陛下动手,蜀中人自己就给办了。但条件就一个,驻扎在襄阳的兖州军不得入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倒不是蜀中人想搞甚么国中国,而是纯粹被赵宋的丘八祸害怕了,在蜀中百姓眼中,这些个丘八比他娘的反贼匪寇还狠。
常言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可赵宋的丘八入川,那是直接剃光头啊。
看完手中的万民书,韩桢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蜀中不能无兵。”
新降之地,怎可无兵镇守
况且,成都府路西边紧挨吐蕃,南边与大理交界,驻军在此熟悉环境,加紧操练,可为往后做准备。
谢鼎劝道:“陛下,蜀中百姓苦兵灾久矣,贸然派兵进川,恐会激起蜀中百姓反抗之心。”
张叔夜出谋划策道:“此事好办,陛下可下一道旨意,向蜀中百姓保证,入川将士秋毫不犯。”
作为军部二把手,他完全信得过军中将士。
一则是陛下治军严厉,二则是军中待遇好,看不上百姓那三瓜两枣。
赵鼎补充道:“青州军军纪严明,不过蜀中百姓却无从得知,因此还可派遣一名蜀中官员随军一齐前往,安抚民心。”
“赵尚书所言有理,臣附议。”
赵鼎的话,引得众人纷纷附和。
韩桢问道:“诸位爱卿可有举荐之人”
既要是蜀中籍贯,官职还不能小,同时名声还得好。
闻言,常玉坤出声道:“臣举荐开封府尹何栗。”
“何府尹乃眉山人,且是状元郎,官声极佳,由他去正合适。”谢鼎点了点头。
韩桢拍板道:“内阁拟旨,任何栗为西南安抚使,即日出发,随兖州军入川,巡慰成都府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
“臣领命。”
谢鼎应道。
忽地,韩桢想起一个人,问道:“苏迪如今官居何职”
时任吏部尚书的赵鼎立马答道:“如今在进奏院任《青州早报》刊编修。”
韩桢吩咐道:“授苏迪安抚副使,让他也一块去。”
三苏在蜀中极富盛名,苏迪作为苏轼之孙,苏过之子,也是个不错的人选。
谢鼎沉吟道:“陛下既然想借用三苏的名望,不如替苏东坡翻案。”
“倒苏之风还没结束”
韩桢诧异道。
赵佶这厮高举新政大旗,为自己牟利,而苏轼作为元佑党党首,自然被针对的极惨,不但禁止民间流传苏轼的诗词,就连全国各地刻有苏轼诗词碑文的石碑,都被尽数砸毁。
说实话,若非梁师成苦苦哀求赵佶,苏东坡的诗词还真就彻底绝迹了。
连带着黄庭坚、李之仪这些苏轼门徒也惨遭牵连,大量文集被烧毁。
韩桢知道倒苏这件事儿,却不知道是甚么时候平反的。
谢鼎答道:“回禀陛下,自伪宋崇宁二年至今,倒苏之风便一直没有停下,宣和五年,太白星白日可见,净街候惧之,下令捣毁元佑党籍碑,然王黼、蔡攸等人却阴奉阳违,并未实行。我朝新建,臣忙于处理政务,一时疏忽,还请陛下恕罪。”
“与你无关。”
韩桢心下一喜,吩咐道:“传朕旨意,捣毁全国各地元佑党人碑,为苏轼等元佑党人平反!”
元佑党人碑是蔡京唆使赵佶搞出来的,将自己的政敌,全部弄上榜,杀人诛心。
赵佶甚至亲自在碑上提文,将碑上之人打为奸党,永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