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载之后,一时洛阳纸贵,《收获》第五期印了50万份,第六期加印至创纪录的110万份,就这样还不容易买到。
自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初版《蹉跎岁月》单行本以来,这本书不断再版,后来有了23个封面不同的版本存世。
季宇宁想起要抄这篇小说,一是他从去年那首歌《一直难忘的歌》里就提到蹉跎岁月,歌词中就有蹉跎岁月这个词。今年9月份《中.国青年》复刊号上,他那篇文章的标题里也出现了蹉跎岁月这个字眼儿。
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这篇小说的作者,这位叶作家前世可是出了名的抄袭者,当时这个人的抄袭还真是与众不同。
比如季宇宁写小说,这是网文,这是同人小说,这种文抄是在虚拟世界里。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故事。而且小说中很多国名地名人名都按照网站的要求也做了修改。
而这位叶作家则是在真实世界里明张胆的抄。前世季宇宁见过被抄袭者起诉这位叶作家侵权的民事判决书。注意,是抄袭侵权,而不是改编权纠纷。
小主,
当时这个叶作家是应邀到滇省下面的一个市里,为当地创作电视剧剧本,他到了当地以后,要求当地政府为他提供一些资料,当地政府就给他提供了几十本书,是已经出版了的书,结果叶作家要求当地政府搞定版权,然后他就照着一本书明目张胆的抄。
他不是注明改编,而是他原创的。仅仅是书名改了。
后来人家起诉他,他非得说当地政府没有搞定版权,这不怪他。
季宇宁当时看了判决书,也觉得居然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
小说《蹉跎岁月》虽然影响比较大,但实际上这篇小说的文学性并不强。只是靠着故事吸引人,吸引当时那些有同样经历的知青。
另外这篇小说缺乏历史的厚重感。所以只能算是一种比较通俗的一个故事性的读本。这篇小说曾经进入过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范围,但根本不可能最终入选。
而小说的作者,那个叶作家,后来几十年也没有跳出知青小说这个范围,始终沉溺其中,他后来写的所有的东西,都没有超过这篇《蹉跎岁月》。
这本小说原着是将近28万字,季宇宁要抄,他会加强小说的文学性。
从后世人的角度看,那篇小说除了故事感人,情节不错,但文笔则是比较差的。
另外,这本小说故事背景在黔省,季宇宁准备放在湘西那个三省交界的地方,也是挨着黔省,这样那些方言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也比较容易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