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别看这老头年龄大,可来历那是相当不俗,是皇宫御医退下来,被老皇帝动用特权给送到这小镇上,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在这如果有些不适,就能及早治疗。
有这么好的老大夫,君相濡必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就劝说这老太医在这开个医馆,主要目的还是往他这儿塞几名军医学徒,对于这看似小事可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毕竟医术这些都是祖传手艺,不外传的。好在马斯克给他支招,送了不少坛好酒,还提出用高度蒸馏酒来消毒做手术的新思路作为交换才答应。
军医这些也不需要懂太多,会包扎,会治个头疼脑热、跑肚拉稀就成。
医馆的斜对面就是镇里的学堂,上九休一,恰逢赶集这天都会放假。这样就显得略为冷清些,换成平时整条十字大街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朗朗上口的读书声。
君相濡为了这学堂也是花费不少的钱粮,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纸上谈兵终觉浅,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就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特别是仓促间办起来的学堂让君相濡差点直接怀疑人生。
刚开始没想太大规模,刚好收购到一家富户的院子作为教堂。报名人数寥寥无几,也都是县衙那些衙役家中的孩子。
就近村子里庄户人家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哪怕是告示贴出去到处宣扬不收束修费,也没人愿意送孩子来。
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虽然不要束修费,可夫子的节礼啊!笔墨纸砚这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后来就成了,全包笔墨纸砚。来的人多了些,又包三餐,管够那种。
发展到包住宿,最后还每人发两身统一的衣服。
最终只要适合的年龄来人就成,其他学堂全包,还是男女都收这种,才勉强收够百人。
就如此优厚条件,还有的孩童读着读着就辍学不来了,多方打听才知道,6-10岁的娃在家每天都能帮衬家里多多少少干些活,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也没有读书基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些辍学的读书没有天赋,就是榆木脑袋,一边教一边忘,就连夫子也无解,读书就像上刑场似的,厌学情绪很严重,哪怕是家里人逼着来,这些人的解释是,哪怕我读了书以后还是要种地,那为什么要读书呢?
对于这问题,无解了。总不可能拿刀架在这些人的脖子上,逼迫他们送孩子来上学吧!
所以读书这事只能慢慢来,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不能急,这些人的认知有限,你跟那些人讲大道理也听不懂,只有先给路修缮通了,按照既定计划全县开展一次扫盲运动,让这些人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在加大教育这只出不进的投入,才可能能有效改善当前问题。
当然为了盘活这小镇的经济,君相濡也是砸了不少的真金白银的,记得第一次开办集市,也就四周较近寥寥无几的几庄户人家,拿了些吃不完放又容易坏的的菜蔬瓜果来兜售,当然也有充门面的托在摆摊,怎么数都是不足双手之数的摊位。
这回他就让君以沫秉持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论摆摊兜售的物品是什么都买上一些,吃的那就更加简单,直接包圆了,毕竟身后有一千张嘴能够替她分担压力,最多就是给大家加餐了。
经过这样等下个十天,摆摊的人多了一倍,君以沫又是豪横的买买买之下,让这些赶集摆摊卖东西的人都赚到些小钱钱。口口相传之中,定然更期待下一次的集市,果然第三次集市,摆摊人数又翻倍了,这回君以沫虽然是买买买,可不是雨露均沾的那种了,改成稍微拣选自己喜欢的物品了,对于那些以次充好,漫天要价这种摊贩坚决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