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结束后的第二天,陈映收到了程砚之的一张字条:“老城隍庙对面的味道茶馆,晚上八点。有重要事情相商。三楼,靠西那桌。”
这个茶馆她知道,是老上海最早的一批茶馆之一,也是当年文人雅士常去的地方。三十年代时,但凡有什么新戏上演,演员导演们都爱聚在这里讨论。只是近年来渐渐冷清,很少有人问津。程砚之选在这里见面,显然有他的考虑。
天色渐暗,陈映没有让林伯送,换了一身朴素的藏青色旗袍,独自前往。推开斑驳的木门,茶馆内昏黄的灯光下只有零星几个客人。踏上吱呀作响的楼梯,果然看见程砚之已经在三楼靠窗的位置等候。
“来得早?”她在他对面坐下。
“提前半小时来看看环境。”程砚之轻声说,“这里的格局很有意思。每个座位都被云纹屏风隔开,说话不怕被人听去。而且……”他指了指窗外,“从这个位置正好能看到街道两头的动静。”
陈映明白他的用意。在这个风云诡谲的年代,任何谈话都要防着隔墙有耳。尤其是在昨天片场的风波之后,更要格外小心。
“昨天的事,我查了一些线索。”程砚之给她倒了杯茶,“剧本被动手脚,不只是针对拍摄。而且背后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我也这么觉得。”陈映轻嗅茶香,一边观察楼下的动静,“他们是冲着另一个目的来的。尤其是江维德的表现,太过刻意了。”
“不止江维德。”程砚之压低声音,“你知道吗?前几天日本电影协会发布了一个新规定,以后所有在上海投资拍摄的电影,剧本都必须先交给他们审核。不仅是内容,连演员的选用也要经过他们同意。”
“这是要控制创作方向?”陈映皱眉。
“不止。”程砚之意味深长地说,“他们要的是整个上海电影界的话语权。从剧本到资金,从演员到发行,每个环节都要掌控。这样一来,所有的电影公司都得按他们的意思来。”
“所以他们才对《旧梦如歌》这么感兴趣?”陈映若有所思,“因为这部戏代表着……”
“代表着纯正的中国电影风格。”程砚之接过话头,“尤其是剧本中那些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在他们眼里都是需要‘改造’的对象。你注意到没有,最近几个月,但凡带有这类题材的电影,要么被勒令修改,要么干脆停拍。”
就在这时,楼下传来一阵脚步声。两人默契地停下谈话。只见几个穿着西装的人走进茶馆,选了楼下一个角落坐下。虽然他们故意压低声音,但时不时传来的日语只言片语还是泄露了身份。
陈映和程砚之交换了一个眼神。看来,今晚的谈话要更加谨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