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魏广德的心思

官牙制度是中国古代商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牙商便出现在牲畜交易市场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牙商的职能不再局限于牲畜行业,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牙商的身影出现在各种商品交换中。

明清时期,官牙制度正式成为全国通行的制度,牙商被官府正式引入商业控制中,成为集商、官、吏于一体的商业群体,承担着监督商人、协助征收商税、维护市场治安和商业秩序等官方职能。

官牙制度的实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市场监管的创新尝试。

政府通过行政发包的方式,将部分行政权力赋予具有一定官方性质的牙行,利用牙行的居间特性,掌握市场交易情况,提高征税效率。

牙行向政府领请“牙帖”开业,获得合法化的官方背景,同时向政府交纳牙税,替政府办事。

这种制度将牙行完全引入政府行政体系当中,实现了政府对市场的间接管理,减少了政府监督和决策成本,同时通过牙行协管市场,延伸了监管触角。

此外,官牙制度还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符合主体资格的牙行需“官给印信文簿”方可营业,并需建立经营台账,记录客商信息。

政府通过公权力保障“官给牙帖”制度的实施,禁止私充牙行,并对包庇隐瞒的官牙埠头采取连带责任,以确保市场的公平交易和税收的准确征收。

知道“官牙制度”以后,魏广德就有过深入了解。

其实,这已经说大明商税的一种尝试了。

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税收并没有全部实现,大部分落入官吏和牙人手里。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明朝官府并没有产生通过牙行收取商税。

官府从牙行收取的银钱,发放牙贴的行为,本质上更加接近后世的印花税。

也就是根据民间交易,牙行按照交易金额收取一定的税钱,起到中介证明的作用。

印花税是对在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的行为征收的一种税,其因采用在应税凭证上粘贴印花税票作为完税的标志而得名。

但是对交易额来说,明朝并没有正如如同后世那样的营业税、税金附加和消费税。

魏广德盘算的大明商税,因为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如今成为朝堂百官们口中的祖制,动起来颇为麻烦,他也懒得和这帮人打嘴仗,还要拉帮结派也是麻烦。

后世来人,自然脑瓜子比较灵活。

其实,也不是说后世人就比较聪明,不过是见识的东西多了,可以借鉴的办法自然就多,其实也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既然正面硬杠麻烦,那就绕过去,只要目的达到了,也是一样的效果。

这次,魏广德提出在月港加税,其实本质上就是利用月港交易缺失的一环,也就是官牙。

以后进出月港的货物,都必须登记价格,牙行开具票据作为交易鉴证,同时代替官府收取三成商税。

月港投石问路,摸索出一套经验来,以后在需要的时候直接推向全国。

这里,还必须说说魏广德谨慎的一面,那就是非不到万不得已,这条税法就不拿出来说。

不是他魏广德舍不得交这些税银,而是贸然推出,还是针对全国征税,那后果必然严重,势必引起那些和商人关系密切的官绅家族不满,认为朝廷在抢他们的钱。

这次,朝廷需要银子弥补亏空,有张居正和王国光在前面顶着。

魏广德敲敲边鼓,也就把事儿糊弄过去了,不用他直面那些海商。

说起来,他其实不知不觉中也算成为海商中的一员,要是被他们知道他在“吃里扒外”,影响终归还是不好。

而全国征收交易环节的商税是在什么时候呢?

魏广德其实也有想过,那就是在发生朝廷严重财政危机的时候拿出来。

这时候有个好处,就是为了环节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最起码,绝大部分官员会站在他这一边。

大明的进士,终归在骨子里还是崇拜才学,歧视商人的。

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和铜臭为伍,但自认为也是高人一等,其实不愿意主动和商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