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大嘴认为,大英帝国的脸不是德国人可以随意打的。这种强硬的态度,让德国人的停战计划化为泡影。于是,德国人恼羞成怒,开展了后世人称为 “大不列颠空战” 的大规模空袭行动。德国的轰炸机群如乌云般遮天蔽日,飞向英国本土。他们对英国的城市、军事设施、工业基地等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伦敦等城市陷入了一片火海,无数的建筑被摧毁,无数的生命消逝在战火之中。
但英国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丘大嘴的领导下,奋起抵抗。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驾驶着战机,冲向德国的轰炸机群,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天空中,飞机的轰鸣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
跟历史上一样,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公然向法国和英国宣战,其在北非的军队在三个月以后展开大规模攻势,妄图一举夺取英国的保护国埃及和殖民地苏丹以及法国殖民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地中海地区的局势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墨索里尼一直怀揣着重建罗马帝国的梦想。他将北非视为曾经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希望通过军事征服来恢复意大利在该地区的 “荣耀”。
利比亚在一战前就被意大利占领,墨索里尼想以利比亚为基地,进一步扩张意大利在北非的势力,将埃及、苏丹等地区纳入囊中,实现其所谓的 “新罗马帝国” 版图。
而且北非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埃及的棉花产量可观,对于意大利的纺织业等工业部门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苏丹等地的矿产资源也让意大利垂涎欲滴。通过占领这些地区,意大利能够获取廉价的原材料,解决国内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能为意大利商品开辟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控制北非对于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地中海在当时是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的重要海上通道。如果意大利能够控制北非沿海地区,就能有效控制地中海中部和东部,与意大利本土的海军基地相互呼应,增强其在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军事优势,从而对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构成严重威胁。
9月13日,意大利第10集团军气势汹汹地以5个师、1个团级集群以及6个坦克营的兵力,向驻守埃及的英国“尼罗河”集团军发起猛烈进攻。意军在初期攻势凌厉,一路推进90公里,于9月16日顺利进逼西迪拜拉尼。
然而,随着战线的拉长,意军指挥体系的混乱以及补给线的脆弱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军队内部指挥协调不畅,各部队之间配合生疏,导致作战行动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同时,漫长的补给线在英军的袭扰下,物资供应时常中断,弹药、粮草等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前线。
无奈之下,意军只得停止进攻,暂时在西迪拜拉尼附近安营扎寨,陷入了一种僵持状态。 面对意大利在北非的挑衅,英国迅速做出反应,开始在其庞大的殖民体系内紧急征兵。
从遥远的南非,年轻的黑人战士们怀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帝国的忠诚,踊跃报名参军。他们告别了广袤的草原和熟悉的部落,踏上了前往北非战场的征程。
在印度,不同种姓和地域的人们放下了内部的分歧,响应英国的号召,组成了一支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他们有的来自恒河平原的村庄,有的来自孟买等繁华都市,带着印度独特的文化和坚韧的精神加入英军。
缅甸的士兵们也不例外,他们熟悉丛林作战,为英军带来了宝贵的丛林战经验。这些来自不同殖民地的士兵,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源源不断地开赴北非战场。
与此同时,英国还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紧急抽调兵力。加拿大的年轻人怀着对母国的深厚情感,纷纷走出舒适的生活,穿上军装,奔赴英国本土和北非战场。他们带来了北美大陆的热情与活力,以及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军事理念。
澳大利亚的士兵们以其勇敢无畏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着称,他们告别了澳洲的阳光沙滩,投身到战火纷飞的战场。新西兰的部队同样毫不逊色,他们在训练中有素的军官带领下,迅速融入英军的作战体系。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尽管战争尚未直接波及到美洲大陆,但敏锐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对美国未来的影响。
于是,美国开始进入小规模的扩军阶段。虽然军队规模的扩充相对谨慎,但军工产业却如同被点燃的引擎,迅速实现转型。
底特律的汽车工厂不再仅仅生产民用车辆,而是将生产线改造,全力生产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
匹兹堡的钢铁厂夜以继日地运转,为制造枪炮、弹药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钢材。在全国各地的工厂里,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出大量的武器弹药。这些武器不仅供应给美国自身逐渐扩充的军队,还通过租借法案等方式,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等盟国,为反法西斯战争注入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在北非战场上,随着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增援部队的陆续抵达,局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英国指挥官们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利用新到部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更为灵活多样的作战计划。
而意大利军队在经历了前期的进攻后,士气有所低落,加之补给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面对英军的逐渐增强,开始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双方在这片广袤的沙漠地区,暗暗积蓄着力量,一场更为激烈的较量似乎正在悄然酝酿之中。
与此同时,在北欧,苏联和芬兰的战争也处于停滞状态。芬兰在这场战争中,采用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