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了《海国图志》的时空,人们皆慌张起来。
这本书如此重要,怎么能视而不见!
大家奔走相告,每个人都想要拥有一本《海国图志》,那魏源此刻又在何处,他们一定要找到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朝廷如此蒙蔽百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顾世界发展,要把整个中原一起拖入深渊,他们才不要和朝廷一起陷入地狱里去!!!
朝廷不肯开民智,他们就自己开,朝廷不肯做的事,堂堂中原大地,人才济济,有的是人愿意尝试!
——————
【经过这次打击,魏源丧失了他的热情。
他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只能继续参加科举。
这一次,他不再坚持写经世致用的文章。
于是,道光二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魏源被录取为进士。
这年秋天,他被任命为扬州府东台县知县,后又转任兴化县知县。
在写给友人的信中,魏源形容此时为官,只是像陶渊明做彭泽令那样,为糊口而已。
他所谓的“糊口”,与别的官吏高下立见。
道光二十九年,兴化县连月大雨,魏源奋不顾身,与兵丁一起在堤岸上加固堤坝,几次险被大水冲走。
兴化百姓听说县官亲自参加抗洪,几十万人自发到堤上帮工。
……
由于鸦//片的持续输入,白银流失,银对铜钱从一兑一千涨到一千六七百。而百姓纳税仍要按白银计数,导致百姓不堪重负。
于是崇阳县百姓发动了起义,杀死了县官师长治。
后来百姓们知道并非县官借机揽财,于是又自发为县官发丧哭祭。
魏源在替师长治撰写墓志铭时,没有责怪百姓,反而着重强调了官逼民反的观点。
在兴化防洪之后,魏源得了肝炎,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纷纷为他斋戒祈祷。
……诸多事件累积,魏源对民众的看法渐渐改变,不再从统治者的角度居高临下的俯视他们,而是对他们抱有深切的同情。
几年后,太/平/天/国/爆发了。
由于对农民深切的同情,魏源在为清军传递情报时并不积极,因此他很快被革职了。
……
中年失意,到如今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不知为何,他从未懈怠过。
可这双脚,无论迈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死路。
生命还剩下最后几年了,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启蒙者,一生错位的先知,终于耗尽了所有的激情。
他选择远离人群,弃绝尘世,研究起佛学来。
……这样一个曾经汲汲于经世致用,对改变时局怀着激发热情之人,真的笃信无欲无求的佛学吗?
他晚年所写的两句诗,道出了其中无尽的悲凉——“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灰。”
咸丰七年三月初一,魏源在打坐时,离开了人世。】
(哀莫大于心死)
(这两句诗看得我心碎)
(哭了)
(攒够了失望,只能离开)
(清醒的人最痛苦)
(我都替他心痛,出路到底在哪里啊……)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囚徒)
(好无助,这些直面历史逆流而行的人们,该多孤寂啊)
(东风吹破少年梦,从此再无赤子心)
(站在那样的泥潭,谁能不绝望呢)
(他还是放不下这片土地和人民)
(每个时代都有人蒙尘)
【魏源有热情也有才华,却一辈子不得志,郁郁而终。
作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的奋力呐喊却被无知和傲慢淹没了。
也许永远都没有所谓的生不逢时。
《皇朝经世文编》激起了清末经世致用的风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也成为了洋//务运动的思想来源。
魏源已经尽力了。】
(先生,你的湖南老乡做到了!)
(中华幸有万千斯人)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历史书上简简单单一笔带过的《海国图志》,浓缩了一个人一生生不逢时的叹挽。)
(1640应该干的事,硬生生被拖到了1840)
(魏源虽然痛恨清朝廷的腐败,但他还是心中对清有所期待。他希望清能够改变,他看到了西方的好处,也总是想着能够让清去多多学习。可是清终究还是辜负了他。
“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