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魏源(下)

(之前看到甄嬛传有个弹幕:西方都开始工业革命了你们还在这里宫斗)

(雍正1735年去世,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

美丽卡独立占戈和发大革命发生在乾隆朝末期。

文化科学层面落后更明显,牛顿物理学都创立半个世纪了,18世纪末就向化学电学进军,1840都是麦克斯韦电磁波预言的时代了)

(一个清朝人的书,被日子国奉若圭皋。真是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

(吹哨人,但叫醒了隔壁邻居[微笑]

毕竟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再见][再见][再见])

(听到了哨声,但是不愿意起跑[白眼])

(勇于革自己命的才是强者)

——————

许多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他的一生如此努力,又如此不得志,他倾尽全力想要提醒世人,可得到的更多是漠然与不理解。

小主,

“危行危言者,从天落海涯”,这样直言无惧的人物,怎么能不令各时空的文人志士肃然。

可惜他终究是没有唤醒那个腐朽的王朝。

不少人摇头叹息,只愿他们的朝廷不要像那大清,蔽明塞聪,好谀恶直。

……

嬴政脸色不太好,“敢于革自己命的才是强者”,如今的大秦,又需要什么样的“革命”呢?

……

陶渊明望着天幕,听到魏源说晚年为官就想他做彭泽令那样,糊口而已,突然一股难言的情绪蔓延全身。

糊口而已,哈哈哈,糊口而已!

他想起如今的中原,悲从中来。

曾几何时,他也是那样满怀壮志,奈何世事不如人意,攒够了失望,他只能离开。

对于魏源的一生,他感同身受,又醍醐灌顶。

好似从那无边无际的失望之中,突然就抓住了一束光。

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了八十多天彭泽令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写下辞职信《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

在官场沉浮十几载,几次出仕,几次归隐的陶渊明。

也曾说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啊!

他看着天幕,眼中情绪翻涌……

魏晋时期,政权林立,你攻我伐。

公元316年,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后来的东晋偏安于江南。

门阀士族们沉迷声色犬马,朝廷内部吏治腐败,虽然名义上仍是司马家的政权,但实际上,权力处于帝王与几个士族大家微妙的平衡之中。

内部无法抑制大族世家的发展,无法阻止政权的循环叛乱;外部无法抵挡强藩的威胁与压迫,更没有能力与北方政权为之一战。

东晋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发展延续着,直至衰败灭亡。这也是陶渊明这一生中度过的主要时间。

八岁那年,陶渊明家道中落,在士族兴盛的时代,他成了寒门子弟,仕途变得困难。

最初,他在周边各县担任低级公务员,直到29岁才出任州祭酒。然而,政局的混乱,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他实在难以忍受,不久便辞官归隐。

后来,陶渊明成为东晋大将桓玄的幕僚。他发现桓玄竟怀有兴兵谋反的野心,从小受祖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对朝廷还抱有期待的他不愿意掺和这件事。正巧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他便以此为由,回乡为母守丧三年。

当时,他已到了四十岁,但胸怀大志的陶渊明仍然渴望出人头地,为国家尽忠。

于是当他听说镇军将军刘裕在招揽贤才时,便抱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乐观态度,再次成为刘裕的参军。

骁勇善战的刘裕以秋风扫落叶般的速度连续平息了数次叛乱,使得濒临崩溃的东晋,重新焕发了生机。

然而,陶渊明没想到,刘裕竟变成了另一个桓玄。他因此再次陷入失望和沮丧之中,并很快再次辞官。

后来,陶渊明又转而投靠将军刘敬宣。可刘敬宣胸无大志,在面对诡谲多变、人心惶惶的朝局时,竟然当了逃兵,他所率领的部队也随之自行解散。

陶渊明此时已接近知天命之年,家中还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

为了糊口,即使再厌恶官场的压抑氛围,他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于是,陶渊明再次担任彭泽县令,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为官。

……

写了辞职信后,陶渊明开始了隐居生活。与其在官场中迷失自我,不如回到田园,过上躬耕自资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表面上似乎远离尘世,但实际上,陶渊明内心依然向往一个和谐清明的社会,以便实现自己的抱负。

《桃花源记》那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正是他理想中的圣地。

……

清高耿直的陶渊明,听了魏源的生平,也忍不住动容。

他曾经如此厌恶当下的社会,不愿与之为伍,固执地坚持着“忠君爱国”,幻想着“桃花源”一样的圣地。

可如今的朝廷,值得效忠吗,中原的出路又在哪里,真的要等到遥远的隋朝降临吗,还要再苦上一百多年吗!!!

魏源的执着与坚持让他感到震撼,好像无论迈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死路,可魏源仍是努力跨越,努力想要拯救……

他的努力是有用的,他起码影响到了一部分人,那自己,也可以在这乱世之中,做些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