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连解体后,苏霍伊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活跃让其几乎垄断了重型战斗机市场,而米格29则因性能差距难以与之竞争。
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两家俄易斯航空巨头此刻都在思考,华夏航空的成功经验是否能为他们带来新的启示。
在战斗机市场上,只有少数客户因为预算有限或认为重型战机过剩而选择了米格29。
苏霍伊公司则凭借其成功的销售,迅速将利润投入到产品改进中;
推出了如苏30多功能战机和苏27sm升级版等一系列新机型,进一步拉开了与米格公司的距离。
那时,天空中引人注目的苏37便是苏霍伊创新的象征之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架编号711的飞机并非量产型号,而是用于测试极限机动性的技术验证机;
它配备了推力矢量发动机、三翼面设计和侧杆操控等最先进技术。
到了1997年,米格公司已经意识到,在战斗机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已无胜算,决定转型探索其他领域。
其中一项举措是尝试进入商用航空市场,尽管对于几乎没有相关经验的米格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米格选择与图波列夫合作,共同生产客机。
不同于苏霍伊,图波列夫在苏连解体后并未获得专属的制造工厂,不得不依赖独立的制造商。
随着华夏对新型运输机的兴趣增加,伊留申公司准备将生产线迁回国内,导致图波列夫失去了潜在的合作机会。
为了稳住局面,图波列夫提出了向友好国家出售图22m3轰炸机的想法,但这一提议未能引起华夏的兴趣。
面对困境,图波列夫和米格两家公司最终决定携手合作,将图波列夫的客机生产线转移到米格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工厂;
以维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为未来的复苏保留一线希望。
计划听起来不错,实施也挺顺利,但最大的难题还是没有解决:订单寥寥无几。
国内偶尔传来几个小订单,但这对于挽救公司的命运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失去了经合会这个稳定市场后,图波列夫的新飞机型号尽管性能不差,但在全球市场上却难以与波音和空客的丰富产品线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