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对弈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861 字 1个月前

今日庭审,聚焦于顺天府新政之清丈田亩风波。

京南望族张成才,素以仁厚着称,家门不幸,育有逆子张都升,性情乖张。

新政推行之际,张家为保私产,竟瞒报千亩良田,企图逃税。

不料,东窗事发,举报信至,官府未施重罚,仅令补缴税款,以儆效尤。

然张都升恃才傲物,言语间触怒清丈科副主事陈鹏,遭其暗算。

陈鹏以白银成色为由,拒收罚金,致使张家错失时限,千亩良田,含三四百亩沃野,尽归官府,张家之痛,犹如断骨之痛。

怒不可遏之下,张家聘请讼师,一纸诉状,将陈鹏告上刑名司,此案遂成新政首例民告官之典范。

庭审毕,邓士亮、董应举二公秉公而断,惊堂木响,正义昭彰。邓公一锤定音,张家地契失而复得,百姓欢呼,赞曰“青天再现”。

此案一出,京城哗然,董、邓之名,风靡月余。

午时将近,邓士亮雷霆手段,严惩贪腐,贪官污吏二十三人伏法,富户九人流放,庙宇僧道亦难逃法网,流放辽东。

马东、马玉兄弟,目睹全程,心惊胆战。归家见父马良,急询张家结局。

马东禀报张都升被捕,马良面露不屑,叹新政依旧官官相护。

马东忙补言,真相渐明,朝堂风云,非一言可蔽。

"顺天府清丈科的副主事陈鹏,因私怨报复,竟遭当庭擒获,推官邓大人铁面无私,以渎职之罪,令其在市井之中身首异处,一时震惊朝野。"

"张家田亩之争,虽历经波折,终得圆满,千亩良田,正式归入张家名下,堪称反败为胜的佳话。"

"此役,顺天府清丈科,实则是败走麦城,马东马玉兄弟一番话毕,马良闻言,惊愕之余,喜色难掩,仿佛见证了一场官场风云的突变。"

"大明官场,素来官官相护,亲疏有别,此番邓士亮推官竟能不畏强权,严惩同僚,实属罕见,令马良既惊且喜,心中暗叹新政之威,非同小可。"

"然而,张家虽胜,张都升却突遭不测,马良心生疑虑,莫非其中另有隐情?马东苦笑解释,张都升之祸,非刑名司所为,而是锦衣卫出手,一时之间,马良如坠冰窟,面如土色。"

"锦衣卫三字一出,马良只觉天旋地转,跌坐椅中。大明锦衣卫,昔日之威,虽有所减,但对无官无职之士绅而言,仍是谈之色变的存在。其背后,东厂矗立,皇帝坐镇,令人不寒而栗。"

"张都升失策,被罚田亩后心生怨恨,竟雇混混散布谣言,诋毁新政。殊不知,京城混混多已沦为锦衣耳目,张都升之举,无异于自投罗网。"

"马良闻言,瞠目结舌,心中惊骇难平。京城严禁谣言,皇帝严惩不贷,张都升竟敢以身试法,实乃胆大妄为。马良联想到自己与张成才的酒后失言,更是吓得双腿发软,仿佛已见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之下,全家沦为西山煤奴的悲惨景象。"

"‘爹,兄长,速速离去,避祸南方,方得安宁。’

马玉急切之言,如惊雷炸响,马良心中已是一片慌乱,只盼能远离这是非之地。"

马良次子,窥父面色,愁眉不展地叹道。

京城豪门,在顺天府新政浪潮中,皆成利益受损之众。

试问谁家能脱得开那街头巷尾对新政的非议?

张家何去何从,对圣上朱由校而言,不过浮云一片。

邓士亮审案之际,西苑之内,朱由校与毕自严正对弈象棋,红黑分明,局势胶着。

然毕自严虽暗藏玄机,欲放水几分,却难掩败局,几近将皇帝逼入绝境。

放水之艺,需微妙难察,过则成欺君之罪,故两人棋局,实则心战。

朱由校心不在焉,手执邓士亮、董应举所呈新政审理案卷,轻递毕自严。

案犯处置,早已定夺,非临堂而决,此等大规模审理,必先报备圣听,以防政治风波。

朱由校轻点案卷,赞曰:“董应举、邓士亮,二人皆能担当,行事有度。”

其意显见,二人既能办事,又不妄为。毕自严应声道:“陛下圣明。”随即一卒过河,战局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