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放开漕运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521 字 1个月前

既然身份已泄露,朱由校便失去了继续伪装的雅兴。

他言简意赅地安排了民间征粮事宜,随后在锦衣卫的簇拥下翩然离去。

临行之际,他还特意向贴身太监低语,让未离京的漕运总督赵于逵次日觐见。

赵于逵,这位尚在京城的官员,正忙于向度支司谋求银两支持。

次日晨曦初照,他便被引领至西苑御书房,一进门便行了个毕恭毕敬的大礼,仿佛朝拜的臣子面对至高无上的君主。

朱由校并未急于让他起身,反而起身绕其而行,目光如炬,审视着这位漕运总督。

赵于逵心领神会,感受着皇帝无声的审视。

终于,“朕安,平身吧。”

朱由校满意地坐回龙椅,对这位肤色黝黑、身形干练、务实勤勉的官员表示了认可。

“臣谢陛下隆恩。”

赵于逵如释重负,起身而立。接着,朱由校将他的奏本掷回,要求其从头细说漕运之事。

“从最本源之处谈起。”

赵于逵领命,娓娓道来。

大明漕运,始于粮长制,各区域税粮按需运输,由当地田亩巨擘负责。

永乐迁都后,京师粮荒,漕运改革,漕军应运而生,负责跨域运粮,形成支运、兑运、长运三阶段演变,最终定格于长运之法,漕军直抵江南取粮,效率倍增。

朱由校静听其详,随后沉声发问:“漕运之舟,何如?”

赵于逵详尽阐述,漕船材质精良,分浅船与遮洋船,各有尺寸,沿运河密布的码头提供维修之便。

话题一转,朱由校问及银两之事,直指“公器私用”之疑云。

“此‘私’为何人?”

一语既出,赵于逵惊惧交加,跪倒在地,御书房内顿时寂静无声。

良久,赵于逵鼓起勇气抬头,只见皇帝目光如电,只得再次低头,不敢直视。

"呵呵,冷笑间,朱由校以两声轻蔑之音,直刺赵于逵之心。"

"让朕一窥天机,你言及的,莫非是前漕运舵手李三才?"

"臣遵旨。"

赵于逵闻皇帝提及此人,眼眸骤睁,胆气陡生,昂首补言,心绪决绝:

"陛下明鉴,更有河道总领王佐、户部右辅王纪,同流合污。"

一语既出,赵于逵不再讳言,将漕运之浊流,悉数倾泻而出:"此三贼,勾结贪腐,侵吞河工银两,私卖国粮,更以漕军为奴,肆意差遣。"

随着赵于逵的揭露,一幅横跨南北、错综复杂的权钱交易图卷,在朱由校眼前徐徐展开,工部、户部、漕运、河运乃至各地官府,皆成其网中鱼鳖。

贪腐之事,不过冰山一角;真正骇人听闻者,乃漕军之责,竟被窃用于商贾之道,布匹、茶叶,皆成其运物。

"砰砰砰",朱由校怒不可遏,以拳击案,虽早有预料,却未料其网织得如此之广。

"哈哈,我大明真乃忠臣满朝!"

朱由校反讽之言,令御书房内众人皆跪,刘时敏更是愕然,抬头望向龙颜,欲劝又止:"皇爷息怒。"

"河道漕运之监何在?可曾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