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伸手接过乾隆递来的毛笔。
那毛笔杆用上等的湘妃竹制成,触手生凉,她轻轻攥紧,仿佛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她微微俯身,目光专注地落在奏折上,蘸了蘸一旁的墨汁,手腕轻抬,笔尖在纸面游走。
只见她笔下的“已阅”二字,笔画流畅,结构匀称,透着一股灵秀之气,虽略显青涩,却也别有韵味。
写罢,萧云微微仰头,目光望向乾隆,眼中闪烁着询问与期待的光芒。
乾隆低头看着她,眼中满是赞许,伸手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柔声道:“云儿,写得甚好,颇有几分朕的风范。”
萧云闻言,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开心的笑容,那笑容仿若春日里绽放的花朵,驱散了她心头最后的一丝紧张,“那是当然,毕竟我是你亲自教的!”
养心殿内,暖炉里炭火正旺,融融暖意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乾隆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前的御案堆满了各地呈上来的奏折。
乾隆轻轻拿起一本奏折,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凝重。
他目光扫过奏折内容,缓缓开口道:“云儿,你看,这是浙江巡抚上奏的折子,今年春雨未足,杭、嘉、湖等地的稻田干涸,麦苗生长艰难,百姓忧心忡忡,奏请朝廷拨银开渠引水,缓解旱情。”
萧云微微俯身看乾隆手里的向奏折,心中不禁一紧,为那方百姓的困境揪起了心。
乾隆见状,轻声说道:“云儿,批折子讲究简洁明了,又切中要害,既要体恤百姓疾苦,又要给出切实可行之策。
你先写览奏知悉,杭嘉湖百姓所遇旱情朕甚挂怀。”
萧云微微点头,依言握住笔,笔触虽还有些颤抖,却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下这行字。
乾隆接着又道:“往下,你再写着户部速拨银五万两,责令浙江地方官即刻组织人力开渠,务必赶在春耕前完工,使百姓能按时播种,有粮可收。
若有延误懈怠,严惩不贷。”
萧云全神贯注,笔下的字迹愈发流畅,一行行批示落在奏折之上,带着对百姓的关怀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