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致人而不致于人

顽贼 夺鹿侯 2291 字 2天前

夜晚的荒郊野地,并不太平。

洪承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大军人心惶惶,原属左镇逃回的参将葛汝麟,拢共带回千余溃兵,夜里有把总劝其投降,叫他杀了,结果又散了二百多人。

丁启睿那边,也在夜里防范营内哗变,一宿宵禁,连掘壕都干不了。

这还算葛、丁二将都是响当当的人才,有很强的影响力,能镇得住军队。

兵备道这个官职,定位是督抚副手,尤其在崇祯年间,是地方实权官员,属于小号的出将入相。

因为其职责之一,是这个年代最难干的事,督理粮饷。

所以没能力当不了,没关系干不好。

丁启睿,伯父叫丁魁楚,眼下是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

葛汝麟更是官宦世家,曾祖父是刑部尚书葛守礼,父亲葛昕是万历定陵的督造官,尚宝寺卿。

不过因为葛昕督造定陵造得太好,不仅质量高,花费还仅仅是永陵的三分之二,导致万历追究督造永陵的官员,得罪了不少人。

丁葛二人关系很近,五年前葛汝麟在诏狱蹲了四个月,后来被罚到保定府茂山卫,就曾受到丁启睿伯父丁魁楚的照顾。

而另外四个营,则没有哗变的危险,掘壕也能正常进行,就是有二百多人当逃兵了。

这倒不是因为武官在带兵上就比文官厉害。

其实如果是在山西、河南,兵备道麾下兵马,要比总兵的本部稳定得多。

只不过文官在军中的影响力来源于上,洪承畴把这部分斩断了,才导致兵备的疲态。

武官的权力,很大一部分源于下级支持,曹文诏、曹变蛟、冯举这些老将,对士兵的约束力当然要比失去朝廷支持的文官强得多。

总的来说,洪承畴剩下这四个半营,战意依旧高昂。

只不过,这倒是让洪承畴在心中暗自叫苦。

他是想逃跑的,因为觉得打下去赢面不大,投降也没意义。

倒不是仗打到这份上他还有啥道德标准,而是投降元帅府对他没好处。

元帅府的势力范围,和对大明文武官吏吸引力,是正相关。

刘承宗的权势越大,对大明的各级文武官吏吸引力也越大。

现在这个时候,正是对参将这种高级将领吸引力最大的时候。

人家参将游击想投降刘承宗很正常,刘承宗的地盘在扩大,升官立功都容易,又拿下了稳定的地盘,而且在短时间内也看不到大明能反推回去的希望。

洪承畴就不一样了,他投降刘承宗,难道刘承宗还能给他一个比大明更高的官位吗?

但真让他殉国?

整整一晚,洪承畴心乱如麻,偶尔要拔剑自刎,总是想拔腿就跑。

好不容易坚定信念,准备喊来葛汝麟、丁启睿商量如何逃跑,营内就有旗牌官喜气洋洋地跑过来。

“军门,葛将军部下有把总劝降,被葛将军推至辕门斩了!”

“丁将军那边也整营宵禁,请军门放心,今天夜里不会有人逃跑!”

洪军门搓着手一脸假笑:“好好好。”

旗牌官刚传完话,就听洪承畴道:“请曹帅来议事。”

没办法,当洪承畴想逃跑的时候,他的标营参将丁自珍就不可靠了。

那也是个满心仇恨的愣头青,在营帐里堆着火盆一声不吭磨了半宿刀。

人家父亲丁绍胤死在刘承宗进攻庄浪河的战役里,当时自己是受父亲命令帮曹文诏到宁夏传递重要书信,万万没想到,那信上是父亲写给洪承畴,说自己要战死在古浪峡,把独子托付给洪军门。

没过多久,在前线督军掘壕防守的曹文诏就匆匆赶来。

他原本神情还挺轻松,一听洪承畴打算撤退转移,连忙紧张地正色劝阻:“军门,此事万万不可!”

洪承畴一听就不高兴了。

眼下官军六个领兵将领,全部都跟曹文诏持相同立场,问题是洪承畴认为此战难以取胜啊!

咋说呢,左良玉在身边的时候,洪承畴并不喜欢,可如今左良玉不在,洪承畴反而非常想念左良玉。

若是左良玉在此,二话不说就卷着他跑了。